王洪术医案 - 小儿熘胯,手法治疗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周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10岁
- 初诊日期:1978年2月17日
病史
- 发病时间:2日前玩耍时拉伤右髋
- 症状:当时不痛,2日后右髋痛,走路跛行,逐渐加重
- 诊断:髋关节滑膜炎
- 治疗情况:未经治疗,转院治疗
检查
- 检查结果:
- 患儿不能走路,背驮来院,骨盆倾斜
- 右下肢较左下延长7cm
- 股内收肌痉挛
- 患肢呈外旋外展姿势
- 髋关节内收、屈曲极度受限,“4”字试验阳性
- X线片显示:骨盆倾斜,未见骨质病变
- 白细胞总数15.6×10°/L, 中性0.74, 淋巴0.26
诊断
- 诊断:右髋关节滑膜炎
处理
- 手法治疗:
- 第一次治疗:2月17日,手法推按1次,检查右下肢较健侧延长1cm
- 第二次治疗:2月24日,双下肢等长,能走路,同法推按1次
- 第三次治疗:3月3日,疼痛消失,走路自如,外观骨盆不倾斜,功能正常,临床痊愈,结束治疗
诠解
- 定义:小儿熘胯又称小儿髋关节错缝,是指股骨头髋臼窝之间发生微小移动
- 发病机制:
- 从解剖学和儿童尸体标本看,髋关节错缝的发生是不好解释的
- 临床上本病的确存在,采用某些手法治疗可收疗效
- 中医认为本病可以做手法治疗,配合内服、外洗中药,能获得满意效果
- 临床表现:
- 跳跃、滑倒、跳皮筋、打球等使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时,由于股骨头与髋臼的间隙增宽,关节腔内的负压力将关节滑膜或韧带嵌夹所致
- 外力伤及下肢的内收或外展肌群,肌肉痉挛产生关节位置不正所致
- 抗痛性肌痉挛可把骨盆强制在健侧高、患侧低的倾斜位,导致双下肢假性不等长
- 伤肢髋关节疼痛,不敢屈髋活动,下肢略呈外展、外旋状,步态缓慢跛行,快走则跛行明显,身体晃动
- 平卧床上,身体摆正可见骨盆倾斜,两腿长短不齐,常能告知膝及大腿内侧不适
- 儿童常可跛行玩耍
- 内收外旋髋关节时疼痛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