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泻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张太守谔亭先生
- 病情:久泻
- 病程:约两年
- 就诊时间: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甲寅仲春
诊疗过程
初诊
- 患者自述:前两年病泄,诸药不效,用大黄得愈;去年又泄,用大黄不愈,用椿皮得痊;今年又泄,用椿皮亦不效。
- 患者病史:大约泄时多,不泄时少。
- 脉象:大而空,浮取甚劲,可六至。
- 诊断:证属虚寒,非温不可。
- 患者质疑:过饮得病,本属湿困,倾泻下半桶,血与水参,倾出皆红,非热安得泻血?且脉近六至,是为数脉,非热脉安得数?
- 治疗建议:大利小便为正治。
详细辨证
- 辨证分析:
- 湿热论:泄泻一证,本属湿热,故多发于夏秋之间。患者因过饮而得,尤届湿热无疑。
- 虚寒论:诸药不效,用大黄乃愈,以大黄能涤荡湿热故也。然得经数月,湿热已减,复经大黄推荡,温热有何不尽?徒以久泻之后,脾胃受伤,克削之余,正气难复,故时泄时止。
- 脉象分析:脉数,实为紧脉,非数脉。数脉或大或小,必近于滑疾;紧脉或长或短,必兼乎弦劲。今脉六至者,近于滑疾,可知先生之脉属紧,不属数矣。
- 血与水分析:血与水俱,正寒因也。小肠有寒者必便血,小肠虚寒,不能化气,以致奉养之精,不复收摄入隧,溷入糟粕,与水俱下,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