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某医案

病史

郝某,女,22岁,重庆市某厂管理员。1959年7月,因高热昏迷,送往某医院急诊。经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高热不减,遂出院请中医治疗。当日服药2剂热退,渐清醒。但次日晚又陷入昏迷,送某医院抢救,下病危通知,未能确诊,急邀某老中医会诊,服中药后病情好转。老中医认为,脑中有瘀滞。转某医学院检查拍片,发现颅内确有瘀血,遂手术脱险。1个月后,手足抽搐,下半身发凉;出院用中药医治,断续有五六年之久,其效不显。1965年专程来蓉求诊,治疗3个月基本痊愈。

初诊

临床表现

  • 右半身手足抽掣,发作时口眼歪斜
  • 每月约五六次,抽搐前有预兆,先觉右侧身麻
  • 特别畏寒,6月炎暑,身穿毛衣,四肢仍厥冷
  • 月经不定期,色暗淡
  • 视力减退,恍惚不清,记忆与反应力均显着减弱、迟钝
  • 神疲,纳呆
  • 舌淡,少苔而灰白
  • 脉沉细

辨证施治

此为大病之后,气血亏损而致痉,病属太、少二阴,宜先温中健脾,调和气血,以小建中汤主之。

  • 处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生姜30克,大枣15克,饴糖60克(兑服)
  • 6剂

二诊

临床表现

  • 服上方6剂,10日来,手足抽掣只发作过1次,发作前身麻减轻,精神和食欲均有好转
  • 仍畏寒,肢冷,经水不调,阳气不通达于四肢

辨证施治

为除血虚寒凝,宜温经宣络,通脉养血为治,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主之。

  • 处方:当归10克,桂枝12克,白芍10克,辽细辛15克,甘草6克,木通6克,大枣20克,吴茱萸6克,炮姜15克
  • 8剂

三诊

临床表现

  • 上方进8剂,半个月内抽搐未再复发
  • 畏寒肢冷减轻,食欲稍增
  • 月信刚至,色暗澹夹紫黑色血块较多,小腹痛

辨证施治

宜温脾肾,散寒滞。

  • 处方:炮姜60克,血余炭30克,炙甘草30克,制附子30克(久煎),当归12克,吴茱萸6克
  • 6剂

四诊

临床表现

  • 服6剂后,病情稳步好转
  • 以理中汤加味,继续调治
  • 处方:党参15克,干姜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10克,制附子30克(久煎),茯苓12克,砂仁10克,白豆蔻1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桂枝10克
  • 上方加减,约服2个月余,身体基本康复

按语

本例发病之初,病情危重复杂,未明确诊断,几经数家医院中西医治疗,度过危险而余证迁延数年不愈。转来就诊时,按其证,神疲,畏寒,四肢厥冷,半身及手足抽引,舌淡,脉沉细,应属太阴、少阴脾肾阳虚;按其病,大病之后,气血皆虚,筋脉抽动拘急,发为痉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灵枢·经筋第十三》中云:“足少阴之筋”,其病“主痫瘛及痉”。本例辨证施治,体现了六经分证与辨病相结合;抓住主证,明晰病机;分清主次缓急,论治有先后。因而使迁延多年之宿疾,迅速向愈。引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