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医案:水涸虚火上炎与脱症

1. 病情描述

宣统十四年九月十二日戌刻,张仲元、佟文斌请得端康皇贵太妃脉息两寸见细,阳气虚也;两关双弦,肝木乘土之象;两尺洪大无力,系水涸虚火上炎之征。证势如此,恐痰壅汗出,谨防虚脱,谨拟益气化痰生脉之法调理。

2. 方药分析

  • 药物组成
    • 西洋参二钱(研)
    • 朱麦冬三钱
    • 朱茯神三钱
    • 五味子五分
    • 大生地四钱
    • 生杭芍三钱
    • 川贝母三钱(研)
    • 青竹茹二钱
    • 引用法半夏二钱

3. 案例分析

端康此案乃病久真阴枯涸,阳无所敛,致逼虚阳外越,故其脉虽洪而无根。方中除化痰之品外,刻意滋阴救液,故其中生脉散之人参改用西洋参,加强生津益气固阴之力。

4. 清宫医案总结

4.1 生脉散及其变方的使用

研究清宫各朝帝后王公之临终脉案;令人惊奇地发现,清宫御医最赏用生脉散及其变方对濒死者进行救治,尤在晚清,更是列为定规。如同治濒死时之脉案载:“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散微无根,系病久神气消耗,偶因气不运痰,厥闭脱败,急用生脉散一帖竭力调治。高丽参五钱,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炙,水煎温服。”

4.2 阴阳关系与救治策略

  • 《内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阴阳二者之中,救阴更胜于救阳。无怪当日病榻旁,尽管翁同和“叱之曰:何不用回阳汤?而李德立曰:不能,只得用参麦散。”(《翁文忠公日记》) 可见对阴阳俱亡濒临死亡者,宫中御医早有定见,以益气救阴之生脉散为不二法门。
  • 光绪、慈禧、隆裕、瑾妃临终时均选用生脉散及其加减方救治,确证此为濒死时之急救措施。

5. 按语

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肝木乘土,水涸火炎,以生脉散养阴益气,以敛浮阳,本已甚妥,然虑其肾亏痰泛,上壅气道,窒塞气机,真气脱散,于本病之时,预先防变,养阴益气,佐以化痰,不致临变慌张,诚为上工。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