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吴某
  • 性别:女
  • 年龄:35岁
  • 籍贯:北京市海淀区
  • 首诊日期:2003年4月13日

主诉

尿频急涩痛3年,半个月前因生气后症状加重。

现病史

  • 症状:尿频急涩痛3年,半个月前因生气后症状加重。现见低热畏寒,少腹隐痛,夜寐多梦,口干口苦,胸胁闷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饮食尚可,月经量少,有血块。
  • 既往史:平素情志急躁易怒,善太息。
  • 舌象:舌质红,苔黄。
  • 脉象:脉浮弦略数。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蛋白±。体温37.6℃。
  • 诊断:肾盂肾炎。

诊疗经过

  • 首诊:在他院确诊为“肾盂肾炎”。曾点滴抗生素,亦服用过八正散之类清热利湿之品均无明显疗效。

  • 首诊方药

    • 柴胡15g
    • 枳壳12g
    • 白芍15g
    • 生甘草6g
    • 丹皮10g
    • 黄芩12g
    • 桔梗10g
    • 川楝子6g
    • 元胡12g
    • 生地黄15g
    • 生大黄6g(后下)
    • 滑石10g
    • 泽泻15g
    • 公英20g
    • 地丁20g
    • 5剂,水煎服,日2次。
  • 二诊:药后患者发热已止,体温正常,排尿较前通畅,涩痛之象缓解,余症亦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缓。前方有效,减清热药之量,加疏肝、利湿之品。

    • 柴胡10g
    • 枳壳12g
    • 白芍15g
    • 生甘草6g
    • 丹皮10g
    • 黄芩10g
    • 桔梗10g
    • 川楝子6g
    • 元胡12g
    • 生地黄15g
    • 生大黄6g(后下)
    • 滑石10g
    • 泽泻15g
    • 公英20g
    • 地丁20g
    • 香附12g
    • 通草6g
    • 7剂,水煎服,日2次。
  • 三诊:患者二便正常,少腹隐痛消失,口干口苦明显缓解,月经已至,量仍少,但血块减少。仍有手足心热、胸胁闷痛。舌脉如前。下焦湿热已除,惟肝经气郁已化热伤阴,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 丹皮10g
    • 炒栀子10g
    • 柴胡6g
    • 茯苓15g
    • 生甘草6g
    • 当归12g
    • 白芍15g
    • 炒白术20g
    • 香附12g
    • 生地黄15g
    • 白茅根20g
    • 路路通10g
    • 5剂,水煎服,日2次。
  • 四诊:药后患者诸症悉除,尿常规正常。为防止复发,嘱患者再服用逍遥散、知柏地黄丸半个月善后。

【按语】

淋证多以下焦湿热为治,然本案患者常因生气后病情加重,又兼有口苦胸痛、月经不调等症。因肝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怫郁,气机阻滞,疏泄失司,膀胱约利失职,可致排尿涩痛不畅。足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少腹”,故淋证亦可责之于肝。正如张景岳所谓:“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唯暴怒郁结者有之。”湿热熏蒸,邪正相争,则发热恶寒。魏师首诊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参以丹皮、黄芩清热;桔梗宣肺通调水道;川楝子、元胡疏肝理气止痛;生地黄滋补肝阴;生大黄泄热通便;滑石、泽泻利湿通淋;公英、地丁清热利湿。二诊加香附疏肝解郁;通草清热利尿。三诊下焦湿热之象已无,仍有肝肾阴虚、气机郁滞,用丹栀逍遥散疏肝健脾,酌加香附理气散郁;生地黄清热凉血;白茅根、路路通利湿通络。四诊尿检正常,以丸剂固效。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