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彭龄教授学术思想渊源探究

1. 家学渊源,理脾为要

1.1 祖父许钧

  • 祖父许钧:纳优贡生,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有“河南一支笔”之称。

1.2 父亲许公岩

  • 父亲许公岩:饱读诗书,因幼子早亡,发奋学医,潜心自学医学理论。以儒业医,医名大振。新中国成立后就职于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
  • 医理医法:主张“简、便、廉、效”的治疗原则,擅长理脾法,以处方小、选药精、药量大、疗效佳而著称。
  • 治疗原则:遵循“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治则,强调阳虚需从脾肾两脏补充,阴虚需与甘味药合用以补中益气。

1.3 许公岩的临床应用

  • 治疗溃疡病:以甘草、白芍益气柔肝,合化以生阴液,配以诃子肉养胃生津,再合肉苁蓉温养肝肾,柔润胃肠。
  • 治疗积湿酿痰:提出应用推化法治疗积湿酿痰所致诸证,如面瘫、慢性支气管炎等,强调彻底排除“污浊”。

2. 勤求古训,治病求和

2.1 《黄帝内经》中的“和”

  • “和”的本义:声音相应,配合得当,产生协调、和谐的效果。
  • 《黄帝内经》中的“和”:强调人与自然界保持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治疗疾病应调和阴阳,使之趋于平衡。

2.2 许老的辨治思想

  • 治病求和:强调“和”的治疗思想,以和治之,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
  • 《黄帝内经》中的“和”:强调天人相应,保持阴阳调和,调整阴阳盛衰,使之达到平和。

2.3 仲景的“和”

  • 张仲景强调:机体内环境的失和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治疗总则以“和”为原则。
  • 和胃保津:如“令胃气和则愈”,“当消息和解其外”。

3. 推陈出新,法尊和化

3.1 和化法的拓展

  • 和化法:应用调和、合化、推化之法,使失调之脏腑功能得以复健,逆乱之气机恢复正常。
  • 治疗原则: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

3.2 和化法的应用

  • 临床应用:由脾胃病入手,进而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慢病久病之人,每多应手取效。
  • 社会进步与疾病谱变化: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采用和化法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按语

许彭龄教授继承了其父的学术思想,尤其强调“理脾为要”,并进一步发展了“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合化思想。其临床治疗以和化法为主,强调调和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使失调之脏腑功能得以复健,逆乱之气机恢复正常。许老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医治则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其应用范围广泛,适应证复杂,确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