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透郁热治疗心悸医案
案例基本信息
- 医案编号: 009Q003
- 患者信息: 杨某,女,23岁
- 初诊日期: 2009年2月23日
主诉
心悸3个月。
病史
3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心悸不安,动则加重,不耐劳累。就诊于某省级医院,查心电图:窦性心律,V12T波轻度倒置,心脏超声未见异常。给予辅酶Q、谷维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口服3个月,症状仍持续存在。
体征
- 目前症状: 心悸,不耐病劳作,纳可,寐浅,大便干,小便调。
- 舌象: 舌红,苔少。
- 脉象: 脉弦数。
西医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
心悸,证属郁火扰心。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
一诊
方剂
- 方名: 栀子豉汤
- 药物组成: 栀子12g,淡豆豉12g
- 煎服方法: 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
方剂
- 方名: 栀子豉汤加升降散
- 药物组成: 栀子12g,淡豆豉12g,僵蚕12g,蝉蜕6g,姜黄8g,川军3g,枳实8g,连翘15g
- 煎服方法: 3剂,水煎服,日1剂。
- 注意事项: 嘱西药全停。
三诊
方剂
- 方名: 栀子豉汤加升降散加干地黄
- 药物组成: 栀子12g,淡豆豉12g,僵蚕12g,蝉蜕6g,姜黄8g,川军3g,枳实8g,连翘15g,干地黄15g
- 煎服方法: 7剂,服如前法。
四诊
方剂
- 方名: 栀子豉汤加升降散加干地黄
- 药物组成: 栀子12g,淡豆豉12g,僵蚕12g,蝉蜕6g,姜黄8g,川军3g,枳实8g,连翘15g,干地黄15g
- 煎服方法: 3剂,服如前法。
按语
-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
- 解析: 一诊患者感冒后,热邪未得宣散,郁遏于胸膈,热邪扰心则心悸、烦满、寐差,脉弦主气滞,数为热。本证辨证为火热内郁胸膈而扰心,故方以栀子豉汤清热除烦。方中栀子辛开苦降,善能泄胸膈邪热而除烦,辅以豆豉,轻清上行,宣透胸中邪气而除烦,二药相合,胸中之郁热可透达外出。二诊,症状未轻,脉仍弦数,舌仍红,为郁热仍在,未得透达,故上方中加入升降散。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卷四,方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中药组成。方中僵蚕味辛气薄,能升阳中之清阳,清热解郁;蝉衣甘咸,通散郁热;姜黄辛苦温,行气散结;大黄苦寒,解毒祛火,攻里通下,使热去郁化。总之升降散调畅气机,既能升清阳又能降浊邪,腑气通,散郁火,使邪热去。吾师称升降散加入栀子、豆豉后为“新加升降散”,宣透郁热之力更强。三诊,症状减,但脉仍弦数,正所谓经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之不热是无阳也”,故热不去,因热伤阴血,而阴虚内热,故加干地黄以养阴血,清虚热。四诊,症状大减,而脉仍有数象,为余热未清,故原方再巩固3剂,勿使热复。
- 总结: 总之,辨证中把握脉之“弦数”、“沉取有力为实”的原则。脉弦主气滞,数为热,弦数主郁热。治宜宣达气机,散透郁热。新加升降散辛开苦降,上透下清,实为清透郁热之得效良方。凡郁热一证,发当急急宣透为妙,切不可一味寒凉攻下使热邪郁伏,则热入营血,伤阴耗气,甚则生逆犯心包之弊。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