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某医案
基本信息
- 性别: 女性
- 年龄: 59岁
- 住址: 南洲老正街
- 就诊日期: 1985年4月3日
主诉
患者一月前,左侧腰部持续性隐痛,小便次数增多,色赤,涩痛,伴畏冷,寒战,发热,体温在38.3℃-39℃之间,汗出,恶心作干呕,头昏头痛,食欲不好,精神疲倦。
既往治疗
曾在某医院门诊治疗,服中西药二十天罔效。
体征
- 舌象: 舌质稍红,苔微黄
- 脉象: 脉弦细
- 尿化验: 蛋白(-),红细胞0-8个,脓细胞(+)
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下焦湿热型
拟方
- 药物: 木通15克、车前子1克、栀子15克、茅根15克、萹蓄10克、瞿麦10克、竹叶10克、六一散15克、杜仲15克、银花15克、小蓟15克
- 煎服: 三剂
二诊
- 就诊日期: 1985年4月6日
- 病情变化: 服上方后,小便涩痛稍有好转,但寒热未退,仍有纳呆,恶心欲呕,精神疲倦,舌苔微黄,双侧尺脉沉细少力
- 拟方: 小柴胡汤加减
- 药物: 柴胡20克、黄芩15克、半夏12克、木通20克、西党参3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山栀15克、杜仲15克、狗脊12克、六一散15克
- 煎服: 三剂
体会
- 总结: 笔者及前医均单纯地拘泥于西医的诊断“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上老是在清热利湿诸药中打圈圈,而没有正确运用中医辨证施治。
- 病程: 案例病程达一月之久,有往来寒热,恶心欲呕,不欲食等寒热不济,阴阳失调的少阳证,患者年高,有小便频数,双侧尺脉沉细少力的肾虚证,有小便短赤,涩痛的下焦湿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