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窦道形成及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医案

患者信息

  • 性别:男性
  • 年龄:56岁
  • 主诉:主动脉瓣狭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两年余,创口感染,后复行胸骨切开刮骨术,仍未见愈。

既往史

  • 手术史:主动脉瓣置换术
  • 术后并发症:创口感染,胸骨切开刮骨术

诊治经过

  • 治疗经历:患者在全国多家医院行中西医多种治疗,无效且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出现绿脓杆菌感染。

临床表现

  • 症状: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声低懒言,纳谷不馨。
  • 舌象:舌淡苔腻
  • 脉象:脉濡细
  • 窦道造影:窦道开口位于胸骨柄右侧,平第三胸椎体中部水平,窦道走向于胸骨柄后缘向左横行,略偏下方,总长约7cm,宽0.5cm,呈“ヘ”型,窦腔曲折,胸骨窦道口有黄绿色稀薄分泌物,量多,创周缘红肿。
  • 脓液细菌培养:绿脓杆菌生长

诊断

  • 西医诊断: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窦道形成,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 中医诊断:附骨疽、窦瘘

辨证论治

  • 辨证:唐师认为本病患者大手术后正虚邪滞,气血受损,又经辗转治疗,久治未愈,且此前攻伐之药所用良多,愈伤气血,接诊时已是正气亏虚,湿热为患,无力托毒外出,难以生肌敛创。
  • 治疗原则:内治以健脾益气、清化托毒,外用提脓祛腐之法治疗。

内治方药

  • 初治方:生黄芪、太子参、白术各30g,茯苓、薏苡仁、皂角刺、炙穿山甲、忍冬藤各12g,陈皮、半夏各9g,生甘草6g。
  • 加减方: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丹参、黄精、山药、陈皮、姜半夏、紫苏梗、生薏苡仁、山茱萸、灵芝、忍冬藤、皂角刺、红枣、肉苁蓉、生甘草等。

外治方法

  • 外用药物:五五丹、七三丹等灌注于管腔内,用药捻引流,提腐祛脓蚀管。
  • 后期调整:复黄油、生肌散生肌,灌注于管腔内,加垫棉绑缚疗法收口。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