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案
1. 病历摘要
1.1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王某
- 性别:男
- 年龄:63岁
- 就诊日期:2002年7月30日
1.2 主诉及症状
- 主诉:素喜饮酒,入夏以来困倦欲睡,头昏如蒙,巅顶压重,颈僵不和,后脑发麻,两目有火热感,心烦不宁,肝区不痛,腹部有不适感,二便正常。
- 舌象:舌质暗红、苔中后部黄腻
- 脉象:脉小滑
- 实验室检查:
- 谷丙转氨酶(ALT):114U/L
- 谷草转氨酶(AST):67U/L
-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28U/L
- 胆固醇:5.94μmol/L
- 三酰甘油:7.48μmol/L
- 中医诊断:证属肝肾不足,痰瘀阻络,上蒙清窍。
1.3 治疗方案
- 首诊处方:
- 枸杞子:10g
- 川石斛:10g
- 广郁金:10g
- 生山楂肉:15g
- 牡丹皮:10g
- 丹参:10g
- 赤芍:10g
- 泽兰:15g
- 泽泻:15g
- 夏枯草:10g
- 葛根:15g
- 山栀子:10g
- 炙鸡内金:10g
- 鬼箭羽:15g
- 片姜黄:10g
- 柴胡:5g
- 茵陈:15g
- 煎服方法:7剂,常法煎服。
1.4 二诊
- 就诊日期:2002年8月6日
- 症状变化:服上药后自觉腹部轻松,但头脑仍有昏蒙压重,视煳有火热感,大便正常,纳谷一般,舌苔薄黄腻,脉小弦滑。
- 调整处方:
- 原方加川芎:10g
- 石菖蒲:10g
- 炙僵蚕:10g
- 炙水蛭:5g
- 煎服方法:14剂。
1.5 三诊
- 就诊日期:2002年8月22日
- 症状变化:头昏如蒙显着好转,颈僵亦减,但两目仍有火热感,舌苔薄黄腻,脉小弦滑。
- 调整处方:
- 7月30日原方加龙胆草:5g
- 野菊花:10g
- 垂盆草:30g
- 煎服方法:继服上药6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头清目爽,颈和不僵,舌质暗有裂纹、苔薄黄,脉细。复查肝功能及血脂全部在正常范围。
- 后续处方:
- 7月30日处方加川芎:10g
- 蒺藜:10g
- 炙僵蚕:10g
- 野菊花:12g
- 炙水蛭:3g
- 煎服方法:14剂,以善其后。
2. 辨析
2.1 中医对脂膏的认识
- 《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膏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的流行而敷布。
- 《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内经》:膏人、脂人,少则“体无膏泽”。
2.2 病因病机
- 膏脂过多:恣食肥甘、久坐少动,或因体质禀赋、年届老龄等关系,导致内脏功能失调,转输失职,津液不归正化,形体常趋肥胖,浊脂生痰。
- 痰瘀生成:病变主脏在肾,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
- 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为痰瘀阻络。
2.3 治疗原则
- 滋肾养肝治本:枸杞子、石斛
- 化痰祛瘀治标:郁金、生山楂肉、丹参、赤芍、鬼箭羽、片姜黄、僵蚕、川芎、蒺藜、水蛭、石菖蒲、泽泻
- 清泄肝火:龙胆草、野菊花、夏枯草、山栀子
- 疏肝解郁:柴胡、茵陈、垂盆草
2.4 案例总结
- 辨证准确:首诊以枸杞子、石斛滋养肝肾,主要投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品。
- 疗效显著:标证(症状)很快改善,本证(肝功能及血脂化验等)亦归于正常。
按语
- 周仲瑛教授:高脂血症可以中医津液(主要是膏脂)学说、痰瘀学说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按标实本虚两大证施治,以滋肾养肝治本,化痰祛瘀治标。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