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整理
患者信息
- 姓名:阮某
- 性别:男
- 年龄:59岁
- 入院日期:1972年12月27日
主诉
胸部闷痛,向上肢及背放射2年多,近半年来加重。
现病史
- 起病时间:1970年以来
- 症状:胸部疼痛,短暂,多为几秒至几分钟而过,伴有胸闷憋胀感,有时向两上肢及肩背部放射,多在劳累后出现。
- 加重时间:今年4月份以来,发作较频。
- 既往史:肝大已十余年,2年前,发现前列腺肥大。
- 入院前治疗:曾到某医院就诊,经心电图及其他检查,诊断为“冠心病”。一个多月来咳嗽气短,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有下坠感,无脓血,不稀,无明显腹痛。住石家庄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冠心病,经治疗咳嗽气短减轻而出院。近来食欲锐减,有时仍胸部闷痛。
体格检查
- 体温:36.5℃
- 脉搏:80次/分
- 血压:170/90mmHg
- 发育:正常
- 营养:中等
- 神清合作:自动体位
- 皮肤巩膜:无黄染
- 浅表淋巴结:无异常肿大
- 头部器官:无异常
- 颈:软,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
- 胸:对称呈桶状,叩诊呈过清音,肺肝浊音界淤右锁骨中线第七肋间,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 心:界叩诊不大,律整;心率80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
- 腹:软,肝肋下1.5cm,中等硬度,有触痛,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无腹水征,无浮肿
- 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 X线检查:除回肠近端小肠黏膜不正常,肠运动功能亢进外,其他未见异常,故考虑小肠炎症性病变。
西医诊断
- 冠心病
-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前列腺肥大
- 慢性肠炎
- 慢性肝炎
中医辨证
- 入院后:腹泻近3年。近1年来,每日腹泻4~5次,半夜与黎明必各腹泻1次,其他不定时,泻出物为软便,泻时无肠鸣腹痛,间或有下坠感,舌有齿印,舌中白腻苔罩黄,脉沉缓。按脾虚湿困证治。
- 12月28日:腹泻近3年。近1年来,每日腹泻4~5次,半夜与黎明必各腹泻1次,其他不定时,泻出物为软便,泻时无肠鸣腹痛,间或有下坠感,舌有齿印,舌中白腻苔罩黄,脉沉缓。按脾虚湿困证治。
- 12月30日:腹泻2剂后控制,但腹胀,右腹略显压痛。
- 1月2日:腹泻基本控制,但感日晡腹胀,头胀而痛。
- 1月5日:大便基本每日1次,腹胀减轻,头胀而痛未作。
中医治疗
- 12月28日:苍白术各4.5g,茯苓12g,川朴6g,焦山楂6g,党参12g,扁豆12g,陈皮6g,山药15g,苡米15g,砂仁(后下)3g,槟榔片0.9g,补骨脂9g。2剂,每剂水煎两次,共取汁400ml,早晚两次分服。
- 12月30日:苍白术各6g,川朴6g,焦山楂9g,砂仁(后下)4.5g,木香9g茯苓12g,扁豆12g,泽泻6g,猪苓12g,补骨脂9g,槟榔片1.5g。3剂,煎服法同前。
- 1月2日:苍白术各6g,川朴6g,枳壳6g,茯苓12g,焦山栀6g,干姜6g.川芎6g,竹茹4.5g,制香附12g,川楝子9g,吴萸2.4g,生白芍12g,越鞠保和丸(入煎)18g。2剂,煎服法同前。
- 1月5日:苍术9g,茯苓12g,苡米12g,山药9g,川楝子9g,木香6g,川朴6g,焦山楂9g,焦栀6g,干姜6g,竹茹4.5g,白芍12g,吴萸3g。3剂,煎服法同前。
- 出院方:焦白术9g,茯苓15g,川楝子9g,白芍9g,陈皮9g,炮姜6g,制香附12g,焦山栀9g,竹茹4.5g,党参15g,乌梅9g,保和丸(入煎)12g。每日1剂,服至大便正常,再巩固1周,后服下方。
- 健脾温肾方:党参15g,白术9g,干姜6g,茯苓15g,扁豆9g,陈皮9g,山药9g,莲肉9g,砂仁(后下)4.5g,苡米15g,益智仁9g,补骨脂9g。每日1剂,服半个月,停半个月,再服1个疗程。
按语
本例病人有多种慢性疾患,其始苦于心肺病变,而其后则以慢性肠炎为甚。半夜及黎明必泻,无肠鸣腹痛,舌有齿印,其苔白腻罩黄,可知脾肾已虚,挟有湿邪;治以补脾肾而化湿,乃一定之法。故初诊、二诊在用参、术、山药、茯苓、补骨脂的同时,配以平胃散、苡米、砂仁、山楂之类。而又略用槟榔,取其补中有通。四诊时,腹泻已得控制,又见腹胀、头胀而痛,脾虚肝旺显然可见,乃于补土中参以抑木,用香附、川楝、吴萸、白芍、川芎等药。慢性肠炎虽多虚证,但往往虚中夹实,治法不能一味补脾,补肾,当佐以泻法,或化湿,或分利,或调气,或消导,方能奏效,观本例而益信。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