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二例
病例一
1.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75岁
- 初诊日期:2002年10月26日
2. 主诉及现病史
- 右下肢静脉曲张20余年
- 右胫骨内侧1/3处皮肤发生溃疡5年,虽以多种中西药物内服外用,疮口至今未愈
3. 体征
- 溃疡面:12厘米×5厘米大溃疡面,疮口下陷,疮面色灰白,有污灰色组织附着,且有较多暗红色污水渗出,触之易出血
- 疮面周围:形成黑褐色色素沉着
- 小腿肤色:暗红,肌肤浮肿,触之肢凉
- 曲张静脉:中上段有15厘米×10厘米大暗青色扩张弯曲浅静脉团
- 症状:行走时腿胀沉重,休息抬高患肢后暂时减轻
- 近3个月症状:疮口疼痛加重,需拄拐杖方能行走
4. 舌脉
- 舌质:淡有瘀斑
- 苔:薄白
- 脉:沉细无力
5. 诊断
- 西医诊断: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
- 中医诊断: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
6. 辨证
- 长期劳累站立,静脉曲张,加之寒湿凝滞,致血行障碍,肌肤营养缺乏,而发溃疡
7. 治则
- 温经祛寒湿,活血通络
8. 处方
- 药物:苍术30克,熟附子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赤芍30克,牛膝30克,丹参30克,水蛭30克
- 制用法:上药在芝麻油内浸泡5日后炸枯滤渣,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樟丹200克,制成膏药贴于静脉曲张处,每6天更换1次
- 外敷: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萆薢30克,白芷15克,连翘15克,水煎适量待凉后,纱布蘸药液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每日数次
- 撒药:炉甘石粉100克,白及粉100克,血竭10克,溷匀后高压消毒
9. 治疗过程
- 一诊:用上药1个月后,患肢肿胀开始减轻,肤色由暗紫转为暗红,溃疡处及腐烂灰褐色组织均有减少,疮面周围已见澹红色新鲜肉芽组织生出,痛胀感减轻,行走感觉轻松,弃掉拐杖
- 二诊:续用上药坚持治疗3个月后,曲张静脉已明显缩小变平,肤色呈澹红,溃疡面新鲜肉芽组织大部分长出,并有明显痒感,渗出液已无,余症俱轻,停中药湿敷
- 三诊:继以膏药贴治曲张静脉处,外撒生肌散2个月后,溃疡面全部愈合,肌肤正常
- 随访:半年后随访再未发
按语
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好发于小腿胫前,多迁延时间较长,病久难愈,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臁疮”相似。本例因长期劳累站立,致下肢静脉曲张,加之寒湿下注,血循障碍,瘀滞不通,局部肌肤缺血缺氧,深部组织坏死,而继发小腿溃疡,又有下肢浮肿,肤色紫暗,胀痛不适等症状。虑其年事已高,经多种中西药物内服外用,取效不着,且惧怕手术,唯取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软化血管中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方可获效。故制成膏药贴于曲张静脉处治其本,药中苍术、熟附子、干姜味辛苦,性味芳香,功可温中助阳祛寒湿;肉桂据药理研究有扩张血管作用,兼能温通经脉;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牛膝、鸡血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水蛭有关资料表明,有抗凝血和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诸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吸收药效后,使血液循环加速,并能祛除寒湿,配合渗湿利水、解毒医疮之土茯苓、薏苡仁、萆薢、白芷、连翘水煎局部湿敷,撒生肌敛口药物。3个月后疮面及周围肌肤痒感较剧,且有红色肉芽组织明显生出,表明溃疡处缺血缺氧状态已明显好转,经坚持治疗6个月后,从根本上改善了患肢血液循环,使瘀血消散,血活络通,生肌敛口,溃疡面得以逐渐愈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