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要

患者信息

  • 姓名:桂某
  • 性别:男
  • 初诊日期:1949年2月6日
  • 主要症状:发热八九天,四肢时冷,闷咳气促,清窍干燥,口渴不欲饮,时作呕恶,唇焦,烦躁,大便不通

初诊情况

  • 舌苔:黄
  • 指纹:沉紫

初诊方剂

  • 药物组成:炙麻黄3g, 苦杏仁10g, 生甘草10g, 生石膏15g, 芦根15g, 浙贝母10g, 前胡10g, 莱菔子5g, 旋覆花5g, 白通草3g, 灯心草3g
  • 疗效:服药1剂后,闷咳松,呕恶止,夜寐安,唯身热未减,大便未通

二诊情况

  • 调整方剂:加牛蒡子5g
  • 疗效:再进1剂后,大便仍未解,守原方加生大黄5g(另浸汁冲),元明粉5g(冲化),合调胃承气汤于麻杏石甘汤中

三诊情况

  • 调整方剂:去浙贝母、前胡、莱菔子、旋覆花、牛蒡子、白通草、灯心草,加白茅根15g
  • 疗效:续进1剂后,身热渐退,咳嗽渐止,口渴渐除,夜寐甚安,食欲渐开

四诊情况

  • 调整方剂:麻黄2g, 苦杏仁5g, 生甘草5g, 生石膏10g, 芦根15g, 白茅根15g
  • 疗效:继服数剂而痊愈

按语

上3案均有发热、汗出、气喘,符合《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治疗太阳邪热迫肺的汗出而喘,故方投麻杏石甘汤清解肺热,宣利肺气。案1有四肢面目浮肿,继予清肺利水法收功。案2为麻疹出而复隐,加升麻、葛根透疹。案3为阳邪壅肺明显,兼肠腑不通,方中加用调胃承气与涤降痰热药通腑清热,化痰降气。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