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针法干预治疗睡眠障碍操作技术规范
前言
(一) 疾病简要概况
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人类生命的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病证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多梦、易醒、早醒、通宵不眠以及睡眠规律倒置。睡眠质量问题不仅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也是多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意外事故和自杀发生的因素。其发生率的高低与生活工作压力的大小以及是否对应激作出适当反应有关。
(二) 法简要介绍
针灸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的主要方法有体针、耳压、穴位注射、电针疗法、灸法、皮肤针疗法等。陈兴生、尚良翠、马延平等学者均通过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三) 应用推广的前景
“陈氏飞针”治疗睡眠障碍在手法上具有无痛、准确、快速进针、防止污染等效果,且具有独特的治疗睡眠障碍的辨证理论体系,因此在临床上明显优于其他相关疗法。本课题组应用“陈氏飞针”干预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飞针的总有效率为81.8%,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证明本疗法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具有较佳疗效。
疾病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包括以下几方面。
- 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 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 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 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心理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原卫生部于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失眠的中医诊断标准:
- 有失眠典型症状: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入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
- 有反复发作史。
适应证
- 年龄:15~65岁。
- 人群范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睡眠障碍人群。经课题证实,本疗法治疗睡眠障碍无性别差异。
- 基于对陈全新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本疗法主要适用于以下几个证型:①心脾两虚证;②阴虚火旺证;③心胆气虚证;④肝郁化火证;⑤痰热内扰证;⑥瘀扰心神证。
禁忌证
- 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禁用。
- 妊娠妇女禁用。
- 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糖尿病或全身衰竭者忌用。
-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忌用。
- 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以及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慎用。
- 对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做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 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者慎用。
- 哺乳期妇女慎用。
- 大血管、重要脏腑器官周围慎用针刺。
技术操作方法
(一) 器械准备
- 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0mm×25mm。
- 75%酒精或安尔碘、无菌棉签。
- 无菌镊子、一次性皮内针(“华佗牌”规格:0.22mm×5mm)和无菌胶布。
(二) 详细操作步骤
-
“陈氏飞针”的练针法
- 徒手练习
- 主要是锻炼腕、指的配合。上肢肌肉放松,拇指指腹平放在稍弯曲的食、中指指腹前端,当拇指向后拉的同时,食、中指则向前推(这是推动针旋转的动作),腕随着惯性向前后伸展,如鸟展翅高飞状。经反复练习,如指及腕动作协调,则可转入第二阶段的捻针练习。
- 捻针
- 将针先插在纸垫或结实的棉垫上,刺手的拇、食、中三指如上法将针柄转动,目的是增强指力,使动作协调。这是进针的基本功,必须坚持锻炼。
- 持针垂直旋转刺入
- 这是飞针的初级动作。开始时可选用0.5寸毫针,针尖距刺入点0.2~0.3寸垂直旋转刺入,抵刺入点前加速旋转并放针(如放针过早则刺入力量不足,不能过皮;放针太慢则易形成反弹力或弯针)。以后可随熟练程度改用1寸毫针。垂直旋转刺入主要是锻炼指、腕力的进一步配合,以及控制刺入点的准确。
- 摆动旋转刺入
- 这是利用腕、指摆动的惯性,增强刺入的力量,操作时持针斜放在刺入点旁,当手向刺入点移动时,持针指即搓动,针旋转至高速并抵刺入点时,随着刺手向前移动的惯性,用指、腕将针弹刺入穴内。
- 根据病情虚实进行补泻手法的练习
- 补刺手法
-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慢按轻提(缓慢按入,轻快提出)、小角度(180°
270°)捻针为主,留针1520分钟。根据不同病情及针下气至情况,可分为3级。 - a. 轻补:慢按轻提运针,并结合刮(拇指或食指指甲在针柄处上下刮动)或弹针。
- b. 平补:慢按轻提运针,同时结合小角度轻捻针。
- c. 大补:慢按轻提运针,结合快速小角度捻针及提插。
-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慢按轻提(缓慢按入,轻快提出)、小角度(180°
- 泻刺手法
-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速按慢提(较快而重地按入,提针较慢)、较大角度(360°或以上)捻针为主,留针20~30分钟或视病情需要适当延长。根据不同的病情及针下气至情况,可分为3级。
- a. 轻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较大角度捻针及提插。
- b. 大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大角度捻针及较重力提插。
- c. 平泻:行针操作介于轻泻与大泻手法之间。
- 平补平泻手法
-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缓进缓退为主,以中等角度捻针(不超过360°),施用手法后以病人有较强针感,而无明显不适为度。
- 补刺手法
- 徒手练习
-
“陈氏飞针”配合皮内针干预治疗睡眠障碍的针刺处方及辨证治疗
- 主穴
- 三阴交(双):直刺1寸;安眠(双):直刺0.5~1寸;神门(双):1寸针沿心经斜刺,透通里。
- 根据辨证选择配穴
- 心脾两虚证
- 配穴:足三里(双):直刺1寸;内关(双):45°角斜向上针刺0.3~0.4寸。出针后在心俞(双)、脾俞(双)埋皮内针。
- 阴虚火旺证
- 配穴:大陵(双):直刺0.3~0.5寸。出针后在心俞(双)、肾俞(双)埋皮内针。
- 心胆气虚证
- 配穴:足临泣(双):直刺0.5~0.8寸。出针后在心俞(双)、胆俞(双)埋皮内针。
- 肝郁化火证
- 配穴:太冲(双):直刺0.5
0.8寸;太溪(双):直刺0.51寸。出针后肝俞(双)、肾俞(双)埋皮内针。
- 配穴:太冲(双):直刺0.5
- 痰热内扰证
- 配穴:丰隆(双):直刺1寸。出针后在三焦俞(双)、脾俞(双)埋皮内针。
- 瘀扰心神证
- 配穴:内关(双):45°角斜向上针刺0.3~0.4寸。出针后在心俞(双)、胆俞(双)埋皮内针。
- 心脾两虚证
- 主穴
(三)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皮内针留针3天换一次,疗程间隔为1天,连续2个疗程。
(四) 关键技术环节
飞针进针要达到无污染、无痛、针刺准确的效果,术者腕、指力必须配合协调,推进与刺入时机必须适当,水平旋转与垂直刺入的力度必须平衡,才能收到穿刺力强、落点准确的效果。
(五) 注意事项
- 患者疲劳、精神过度紧张、过饥、过饱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 对于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的强度与频率不宜过强。
- 患者应选用卧位,针刺前要注意无菌消毒。
- 皮内针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勿过长,2~3天则退针,再经消毒,避免感染。
- 加强训练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以充分掌握其特色诊疗技术。
- 治疗过程中医生要细致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滞针、晕针、出血或皮下血肿等意外情况时,应及时处理。
(六)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 晕针
- 晕针的处理:
- (1) 立即停针,迅速退针。
- (2) 患者平卧,头低位,注意保暖。
- (3) 神志清醒者给予温开水、糖水。
- (4) 根据病情可用磁灯照百会,或选取水沟、内关等穴指压。
- (5) 若仍无效可考虑配合其他对症治疗。
- 晕针的预防:做好充分的针刺前解释工作,针治时取卧位,不做过度提插。
- 晕针的处理:
- 滞针
- 滞针的处理:滞针发生后,不宜强行拔出,可在针刺周围揉按,使肌肉松弛后,将针小角度上下提插,待针下松弛后再退针。
- 滞针的预防:患者体位舒适,避免随意变动体位;运针宜轻快,不宜强力提插。
- 弯针
- 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 指针沿刺入反方向缓慢退出。
- 预防:患者体位舒适,避免随意变动体位;运针宜轻快,不宜强力提插。
- 出血或血肿
- 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或迅速隆起紫色包块。
- 出血的处理:退针后刺入点微渗血,可用消毒干棉签加压止血。如出现皮下血肿,需较长时间加压,待出血停止后,可用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吸收。
- 预防:避开血管针刺,手法轻柔;退针宜慢,退至皮下稍停才拔针,并观察有否出血。
不良反应
“陈氏飞针”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报道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的记录。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亦未发现该疗法对肝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反应,研究证实,针刺前做好有关宣教工作,术中手法正确得当,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疗法治疗睡眠障碍是相对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沉渔屯.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姚芳传,王克威.精神科查房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张中山,于守臣,杨卫边.科技职业人群睡眠障碍的流行性调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3):20. [4] 张景行,徐元勇.一般人群睡眠质量的现况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30. [5] Benca R M, Sonia A I. Special Consideration in Insomni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Depresed, Elderly, and Chronic Pain Popu-lations. J Clinic Psychiatry, 2004, 65 (suppl 8): 26. [6] Mendelson W B, Roth T, Cassella J, etal.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nmia: Drug Indications, Chronie Use and Abuse Liatfili-ty. Summary of a 2001 New Clinical Drug Evaluation Unit Meeting Sym-posium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4,8:7. [7] 陈兴生.芒针透刺治疗失眠52例.中国针灸,2002,22(3):157. [8] 尚良翠.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神经衰弱性失眠.河南中医,1997,17(6):372. [9] 马延平.维生素B穴位注射治疗不寐20例.新疆中医药,2001,19(1):37. [10] 郭元琦,郑观恩.电针治疗失眠106例.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25. [11] 赵永祥.灸百会、涌泉治疗失眠3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2):47. [12] 徐化金.针刺配合梅花针治疗不寐73例.上海针灸杂志,2001(5):25. [13] Moller H J, Barbera J, Kayumov L, etal, Psychiatric Aspect of Late-life Insomnia.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4,8:31.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