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后遗症病案
初诊(2008年12月23日)
患者信息:
- 姓名:吴某
- 性别:女
- 年龄:48岁
- 地址:江苏金坛
主诉:
- 今年10月21日一纸箱从一米高坠落在后枕部,致眼黑,下午呕吐两次,有头昏、头麻木感。
- 说话及行走均感疲累。
- 记忆力明显下降。
- CT、MRI均示头颅未见异常,颈椎退变。C45、C5/椎间盘轻度突出。
- 现头痛、头晕,抬头感不适。
脉象:
- 脉沉细。
诊断:
- 脑震荡后遗症。
辨证论治:
- 选用天麻钩藤汤作主方而随证加减,治拟散瘀安脑、宁神镇痛。
处方:
- 天麻10g
- 钩藤12g
- 陈皮10g
- 延胡索10g
- 川芎10g
- 制香附10g
- 姜半夏10g
- 桑枝12g
- 川牛膝10g
- 炙远志10g
- 茯苓12g
- 茯神12g
- 生甘草6g
建议:
- 休息两周
- 调畅情志
二诊(2008年12月30日)
主诉:
- 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仍时有头昏不适。
- 昨日复查MRI,头颅未见异常。
处方:
- 天麻10g
- 钩藤12g
- 川牛膝10g
- 陈皮10g
- 川芎10g
- 白蒺藜10g
- 姜半夏10g
- 炙远志10g
- 茯苓12g
- 茯神12g
- 制香附10g
- 泽泻10g
- 生甘草6g
按语
脑震荡为伤科中重症之一。中医学中亦有颅脑震伤或脑气震荡的病名。正常情况下,五脏精气上输于头,充养脑髓,化生脑气,而头部浊气,下归六腑,继而排泄,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髓海充盈,六神得养,故头脑清晰,耳目聪明,思维敏捷,正如《黄帝内经》所云:“主明则下安”。头部一旦受到外力震击,脑气必然受损,静守之府由之扰乱,出现神不守舍,心乱气越之症。同时头部脉络受损,血离经隧则渗溢留瘀,气血凝滞,阻于清窍,致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气机逆乱,则见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夜寐不安等症。
脑主宰全身脏腑器官,其功能亦分归五脏,所以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可反映在全身脏腑,其中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心者藏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时所谓“心”者,实际上是指脑的精神活动和思维活动。从药物归经来说,每可推论心经药物与脑关系很大,在临床上常用清心开窍,养心安神的心经药物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而谋虑是脑主宰功能的表现,脑的这一功能在肝的协调下完成,肝气旺则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故头部内伤之早期需心肝并治。若伤痛日久,则可出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等肾虚证候,因此,治疗则又当补益肝肾,养血益髓。
总之,在治疗脑震荡时,应多从心、肝、肾着眼,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每获良效。治疗方药以散瘀安脑、宁神镇痛为主。凡因伤后头痛、头昏显着,或有嗜睡现象者,选用天麻钩藤汤作主方随症加减。此方系石筱山先生经验效方,以天麻、钩藤、白蒺藜平肝息风为主药,茯神、酸枣仁、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白芍行瘀止痛,既能祛除伤后停积之瘀血,又能改善肝风上扰之各种症状。在后期,头痛、头昏已减轻时,宜予天麻合剂,该方所含成分有天麻、何首乌、蒺藜、枸杞子等,作用以补肝、祛风、宁神为主,对于脑髓震伤之后期患者,瘀血已化,头痛渐减,微有头昏、眩晕或心悸等情况,可以连服2周或更久。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