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夹湿感冒案
患者信息
- 姓名:马某某
- 性别:女
- 年龄:4岁半
- 初诊日期:1963年10月11日
病史
- 发病时间:20天前
- 主要症状:发高热至40℃,无汗
- 西医诊断:感冒
- 治疗情况:给予APC及四环素等西药内服,未效;改服合霉素后高热稍降,但仍在38℃左右
- 上海探亲期间:低热一直不退,出过一身风疹,较痒,几天即消退而脱皮
- 上海医院诊断:病毒性感冒
- 治疗情况:继续服APC及各种抗生素,低热如故
- 回京后:服银翘散汤剂,体温37.6℃(腋下),无汗,口干喜饮,食纳尚可,大便干燥,每天1次,小便尚多而黄
体征
- 胸部透视:心肺无异常发现
- 血常规化验:均属正常范围内
- 精神状态:佳
- 呼吸:稍粗
- 其他:不咳嗽,额及手心较热,不流涕,腹部较热
脉象与舌象
- 脉象:滑数
- 舌象:质澹,苔白腻
诊断
- 中医诊断:伏暑夹湿感冒
-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按语
- 蒲老观点:初起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卫气郁闭,故高热无汗;服退热剂高热虽降,湿邪尚留,邪不得越,故发现风疹,肤腠之邪,随疹而解,但内留之湿,仍不得除,故终以澹渗微苦微辛之剂,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三仁汤之意。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功效。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服二剂而湿开热透。由此可以体会吴鞠通所谓:“徒清热而热不退”,以及“治湿非澹不渗、非辛不通”之义。本例在初起若以透表利湿并用,则伏邪及新感两解,或不致延长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