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秦艽鳖甲散与柴胡梅连意
1. 原文
罗氏秦艽鳖甲散,与柴胡梅连同意,亦治风劳骨蒸肌热之症,然减前胡之泄气,而加当归之和血,去黄连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凉,气味为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缓法也。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多用参、芪、术、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故六味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厚味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澹,引之下降。气陷者多滞,陈皮之辛,所以和滞气。气浮者多热,丹皮之寒,所以清浮热。六味之有苓、泽,犹补中之有升柴也。补中之有陈皮,犹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参、芪、归术、甘草,犹地黄、茱萸、山药也,法虽不同,而理可通也。
2. 按语
归脾汤,兼补心脾,而意专治脾。观其于甘温补养药中,加木香醒脾行气,可以见矣。龙眼、远志,虽曰补火,实以培土,盖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脏受气,以其所生也,故曰归脾。虚劳之人,气血枯耗,生气不荣,则内生寒冷,张鸡峰所谓冷劳是也,宜建中、复脉、八味肾气之属,甘温辛润,具生阳化阴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气淹滞,经络瘀郁者,元珠所谓体虚之人,最易感于邪气,当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则调之,医不知而遽行补剂,往往致使邪气不解。是故虚劳之治,固不必专以补阴降火为事也,罗氏论虚劳之症,都因邪伏血郁而得,不独阴亏一端,至晚寒热,时减时增,其为阳陷入阴可知,滋肾生肝最为合法,略加损益,不更张也。熟地、白术、丹皮、茯苓、怀山药、柴胡、鳖甲、炙草。
3. 按语
真阳气弱,不荣于筋则阴缩,不固于里则精出,不卫于表则汗泄。三者每相因而见,其病在三阴之枢,非后世方法可治。古方八味丸,专服久服,当有验也。
4. 按语
肺实于上,肾虚于下,脾困于中之候也。然而实不可攻,姑治其虚,虚不可燥,姑温其下,且肾为胃关,而火为土母,或有小补,未可知也。(金匮肾气丸。)
5. 按语
裴兆期曰:补虚之最切要者,在扶胃气。胃气强则饮食进,饮食进则气血生,补何如之。今之不善补者,概用归、地、参、术、甘草、黄芪等类,以为补虚之法,莫此若矣。不知此等品类,皆甜腻壅膈之物,胃强者尚可,胃弱者服之,不胀则泻,不泻则呕吐而不能食矣,病不转加者,未之有也。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