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高血压)案

病案简介

眩晕病证最早见于《内经》,称其为“眩冒”“眩”,《内经》认为,其发病为虚弱致病、外感致病,与肝有关。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朱丹溪补充提出了“无痰不作眩”,虞抟亦提出“血瘀至眩”。对于其治疗,《医学正传》提出了:“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

一诊

患者信息

  • 姓名:王某
  • 性别:女
  • 年龄:64岁
  • 职业:退休

主诉

因“头晕反复发作5年,加重1个月”就诊。

现病史

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恶心及呕吐,于附近医院就诊,测血压为150/10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此后每因情绪波动发作,病程中血压最高为160/100mmHg。1个月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后,出现头晕,头痛难忍,血压最高达170/100mmHg,口服“施慧达”,症状稍有改善。

体征

  • 现症:头晕时作,头痛难忍,夜寐不安,胸闷痛,全身疲乏无力,纳少便秘
  • 舌象:舌质暗,边有瘀点,苔白腻
  • 脉象:舌下静脉曲张、瘀血,脉弦滑
  • 既往史:冠心病病史2年
  • 血压:150/100mmHg
  • 心界:不大
  • 心率:90次/分,律整
  • 心音:低钝
  • 主动脉第二心音:亢进
  • 心电图:窦性心律,QRS额面电轴不偏,不正常心电图,ST段下移

中医诊断

  • 眩晕(气虚血瘀,痰浊中阻)
  •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高危险组)

治疗方案

解锁完整医案

详细的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