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案5例)
病案1
患者信息
- 姓名:章某
- 性别:女
- 年龄:7岁6个月
- 入院日期:2003年5月27日
主诉
发热、咽痛10天。
现病史
- 患儿于5月14日晚诉咽痛,次晨就诊于省政府机关医院,测体温37.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2×10°/L, 淋巴细胞比率54.5%, 血红蛋白134g/L, 经治无效。
- 5月17日发热渐起,5月19日因高热转至省人民医院门诊,查体见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异型淋巴细胞:43%, 以“发热查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
- 住院7天患儿发热持续,昨日来我院门诊就诊,并收入院。
现症
- 低热咽痛,神疲纳差,口干喜饮,二便尚可。
- 体温37.8℃,脉搏106次/分,呼吸24次/分。
- 精神较差,双颈部、颌下及腹股沟处可扪及多个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淋巴结,质可,移动无明显压痛,咽充血,双扁桃体Ⅱ°,可见灰白色分泌物,心率106次/分,律齐音可,无杂音。
- 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按压痛,肝肋下约2cm, 脾肋下2.5cm, 质软,无压痛。
- 舌质红,苔黄厚少津,脉细数。
辅助检查
- 5月27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9×109/L, 淋巴细胞比率85%,中性粒细胞比率5%,血红蛋白84.8g/L。
- B超示:肝肿大,脾肿大。
欧老查房后意见
- 该患儿具有如下特征:
- ①患儿女,7岁6个月,学龄儿童,夏季发病;
- ②持续不规则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9.5℃);
- ③浅表淋巴结肿大;
- ④咽扁桃体红肿,上有分泌物;
- ⑤肝脾肿大;
- ⑥实验室检查:病初血常规增高,淋巴细胞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增高。
- ⑦现患儿唇红而干,舌质红,苔黄厚少津,脉细数,乃阴虚邪恋之证。
- 中医诊断:温病。
- 辨证:阴虚邪恋。
- 治法:清热养阴,软坚散结。
- 主方:银翘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 药用:金银花6g, 连翘6g, 牛蒡子6g, 桑叶6g, 薄荷3g, 僵蚕6g, 浙贝母6g, 夏枯草10g, 青蒿10g, 天花粉10g, 南沙参6g, 麦冬6g, 玉竹6g, 甘草3g。5剂,水煎服。
再次查房记录(2003年6月1日)
- 经治疗,现患儿精神好转,神情活泼,纳食增加,夜寐安静,二便调。
- 查体:面色红润,双颈、颌下淋巴结如蚕豆大,无触压痛。咽稍红,双扁桃体I°,腹平软,肝肋下2cm, 脾肋下1.5cm可及,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 5月29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7.5G/L, 中性粒细胞比率28.3%,淋巴细胞比率63.3%,血红蛋白102g/L, 血小板计数236g/L。
- 欧老查房后意见:据症舌脉及病程,患儿表现为邪去正虚,气阴不足,治以益气固表,滋阴生津,方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黄芪10g, 白术5g, 防风6g, 太子参10g, 麦冬6g, 五味子3g, 生地黄6g, 知母6g, 丹参10g, 夏枯草10g, 甘草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病属中医“温病”。患儿发热持续,唇红口干,舌质红,苔黄厚少津,脉细数,乃外感时邪,内传脏腑,流注经络,余邪未尽,内伤阴津所致,治以清热养阴,软坚散结,方用银翘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病之后期,余邪已去,气阴不足,故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以益气养阴。气阴得复,则机体康健。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