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神经病证

病案一:头痛

一、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陈某
  • 性别:男
  • 年龄:61岁
  • 初诊日期:2010年3月2日

二、主诉

头痛5年。

三、症状

  • 痛无定处,时前时后,时侧时颠,以颠顶疼痛为多。
  • 有时隐隐作痛,有时跳动作痛,有时锥刺样痛。
  • 上午多痛轻,下午多痛重。
  • 遇风寒则痛增,避风寒则痛减。
  • 劳累后多痛甚,休息后多痛缓。
  • 睡眠中多不痛,醒来后则又痛。

四、西医诊断

  • 顽固性头痛
  • 神经性头痛
  • 血管性头痛
  • 高血压病

五、中医诊断

头痛

六、辨证

精血不足,血瘀首府,风寒袭头,下虚上实。

七、治法

补养精血,活血通络,祛风散寒。

八、方剂

四物汤、川芎茶调散、羌活胜湿汤、川芎散等方加减。

九、处方

  • 熟地黄 20g
  • 制何首乌 15g
  • 黄精 20g
  • 当归 20g
  • 川芎 20g
  • 延胡索 30g
  • 丹参 30g
  • 三七粉 10g(冲服)
  • 白芷 15g
  • 藁本 15g
  • 甘草 10g

十、用药时间及剂量

  •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十一、二诊(2010年3月16日)

  • 头痛大减。
  • 舌苔薄白、舌质澹白、脉来弦涩。
  • 处方同上。

十二、三诊(2010年3月30日)

  • 头痛已除,头昏亦去。
  • 舌苔薄白、舌质澹红、脉来弦缓。
  • 处方同上,去三七粉。

十三、后续治疗

  •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以善其后。

十四、随访

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头痛未发。

十五、按语

  • 肝经循行颠顶,患者头痛头昏,且头痛多在颠顶,从肝阳上亢立法施治,理应有效但少效,说明病位不全在肝经。
  • 风邪善行而数变,患者头痛没有定处,感受风寒则加重,从风寒外感立法施治,理应有效但少效,说明病因不全在风寒。
  • 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澹白,是为精血亏虚之象;脉来弦涩,则是血液瘀滞之征;感受风寒则加重,则是风寒在首之兆。
  • 肾藏精,精生血、充髓、养脑,精血亏虚而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昏头痛;十二经脉气血皆上行头面而荣清窍,其中太阳经下行头后、阳明经上行头前、少阳经上行头侧、厥阴经上行头颠,血瘀太阳则痛在头项、血瘀阳明则痛在头前、血瘀少阳则痛在头侧、血瘀厥阴则痛在头颠,故痛随瘀发而无定处;精血亏虚则不荣,清窍失荣则隐隐作痛,血脉瘀滞则不通,经脉不通则痛如锥刺,经脉时通时不通,通塞交替则跳动作痛;眠中、上午、休息时耗伤精血较少,故头痛减轻,醒后、下午、劳累时耗伤精血较多,故头痛加重;精血亏虚,则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则易感风寒,故每遇风寒则头痛加重。
  • 《素问·五脏生成》说:“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证属精血不足、血瘀首府、风寒袭头、下虚上实。下虚宜补,上实宜泻,故药用熟地黄、制何首乌、当归、黄精等补养精血以荣清窍;当归、川芎、延胡索、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以通经脉;藁本、白芷、川芎等祛风散寒以却外邪;甘草调和诸药。
  • 此外,方中藁本归膀胱经,善于祛风散寒止痛,长于治疗太阳经颠顶及头项(膀胱经行颠顶及后项)风寒疼痛;白芷辛温,归脾胃经,善于散寒、祛风、止痛,长于治疗阳明经风寒头痛;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经,善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长于治疗少阳、厥阴经风寒、瘀血头痛,为“治头痛之要药”;延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并借助藁本、白芷、川芎等引经药而直达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经,发挥其治疗四经头痛的作用。
  • 本方采用多法联治,汇治疗太阳、阳明、少阳、厥阴之药于一炉,融补养精血、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于一体,兼顾了病因病位及病机的各个方面,故而取得良效。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