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头痛医案

基本信息

  • 性别:女
  • 年龄:59岁
  • 初诊日期:2013年5月25日
  • 主诉:左侧头痛30年

现症

  • 头痛特点:左侧发作性头痛,以胀痛为主,主要在攒竹、通天、完骨三个点。
  • 伴随症状:不恶心、不吐,无波动感。
  • 诱发因素:春秋季易发作,每两三天发作一次。睡眠少、久视疲劳、购物逛街等因素易诱发。
  • 睡眠情况:睡眠障碍。
  • 其他情况:11岁时车祸,左额缝12针,有瘢痕。左眼睑内侧有色素沉着。
  • 既往史:配近视镜已达1000度。
  • 舌脉:苔黄厚、少津,脉滑沉细。

经络诊察

  • 异常经络:阳明经、手少阳经、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阳经。

辨经

  • 病位:病在太阳经。

选经

  • 选经:阳明经、手少阳经。

选穴

  • 初诊:手足三里、内庭、中脘、外关(左)、会宗(左)、完骨(左)。
  • 二诊至四诊:针中脘、足三里、内庭、左外关、左足临泣、左完骨。
  • 五诊:针左侧完骨、曲泽下,大陵、太冲、三阴交。
  • 六诊:手足三里、合谷,左侧天柱、外关、完骨。

疗效

  • 治疗情况:治疗4次头痛明显好转,再巩固2次。
  • 随访情况: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正值外出旅游,已完全无症状。

医案解读

  • 病情分析:左侧头胀痛30年,每两三日发作一次。睡眠少,久视,疲劳易诱发作。患者长期做媒体行业,经常要看报纸、屏幕,长期眯着眼睛看东西以后容易出现左侧头痛,怀疑跟11岁时出车祸有关系。小时候左头受过伤,左额缝了12针,是否影响了左侧头部的络脉?左额部有瘢痕,左眼睑内侧(足太阳经)有色素沉着。头痛发生在三个点,基本位置在左攒竹、通天、完骨等穴。头痛的性质没有波动感、无恶心、呕吐,说明不是血管性头痛。
  • 经络诊察:头痛主要跟太阳经的循行途径有密切联系。此病例涉及选经理论。虽然病在太阳经,但初诊治疗阳明经和少阳经。按经络气化理论,太阳经为三阳之开,主升,对外宣发。阳明经属阖,主降。一开一阖,一升一降,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平衡。苔黄厚少津,说明胃气不降,导致阳明经热蕴于内。因此先取手足三里和中脘调理阳明经,内庭清阳明经之热。阳明经气机恢复正常的运行后,太阳经的功能也能自然有所恢复,太阳经头痛也会减轻。
  • 治疗过程:经络诊察发现手少阳经也有异常,可理解为阳明经之郁热也影响了少阳经的疏解功能,而且病灶在少阳经,因此取外关通络脉、会宗止痛、完骨通头部气血。治疗之前每两三日头痛发作一次。针灸治疗以后的前8天未出现头痛,第9天有头痛,但比以前减轻,也未服止痛药。舌苔也变薄白。患者自告左眼的视力有好转。二诊至四诊仍治疗阳明经,但也开始选择厥阴经和患侧局部少阳经的腧穴。清阳明经的蕴热,取内庭为主穴,加减中脘、足三里等。清厥阴之郁热选大陵为主穴,偶加内关,有时也取患侧局部少阳经的穴位,如风池或完骨穴。
  • 五诊以后:阳明经和厥阴经的郁热减轻,重点在治疗太阳经。当时患者出现其他的疾病,为了巩固疗效取患侧天柱或通天为主穴。治疗过程中头痛明显减轻,发作的次数减少、程度也减轻。
  • 上中冲定位:中指指甲根正中,距甲根1分处。笔者认为手厥阴的井穴(中冲)应该取在中指背面在甲床范围内,离指甲0.1寸距离,而不在中指尖。井穴位于甲床内,恰恰为毛细血管充盈的地方,中指尖的“中冲穴”应该算为“十宣穴”之一。但是对中冲的定位仅为笔者个人观点,并没有找到文献根据。

按语

  • 按语:患者左侧头痛30年,经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且随访时已完全无症状。治疗过程中注重经络的调理,通过选经选穴,逐步缓解了患者的头痛症状。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