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发痦用凉冰伏,通阳宣痹病竟霍然

患者信息

  • 性别:女
  • 年龄:12岁
  • 就诊医院:某医院
  • 就诊时间:初秋

病史

  • 初发病情:发热,神识如蒙,手足抽动
  • 治疗情况:中西药治疗,手足抽动停止,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午后尤甚,神识如蒙,始终不见改善
  • 症状:能出声而不能言语,右肢若废,头汗时有,身汗不彻,小便、大便犹自行,白痦出现已十余日
  • 舌象:舌白苔秽而腻,质不红
  • 脉象:脉濡数
  • 病程:四旬

会诊前治疗

  • 治疗药物:犀羚、白虎、安宫、至宝和各种抗生素
  • 病情变化:病势渐趋沉困

会诊后治疗

初步诊断

  • 诊断:湿温为病
  • 治疗原则:凉遏冰伏,通阳宣痹

初步方剂

  • 药物组成
    • 薏苡仁 12克
    • 竹叶 9克
    • 茯苓皮 9克
    • 滑石 9克
    • 茵陈蒿 9克
    • 白通草 3克
    • 大豆黄卷 9克
    • 晚蚕砂 9克
    • 防已 4.5克
    • 荷叶 6克

指导用药

  • 服药次数:二剂,连服二日
  • 停用其他药物

第三日病情变化

  • 病情改善:能开始讲话
  • 会诊情况:周身微汗续出,白痦漫及下肢,体温有下降趋势,神志清晰
  • 舌象:苔秽腻而厚
  • 脉象:濡而不数

调整方剂

  • 药物调整:去豆卷、蚕沙,加丝瓜络 6克,稻芽 6克
  • 服药次数:再进二剂

痊愈出院

  • 调理方法:以益胃法调理

按语

  • 湿温病论:历来议论纷纷,后学几无成法可遵。有言温病复感乎湿者;有言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者;有言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偏于湿者。
  • 辨证要点:务必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然后方可对症下药,随机应策,则能收效焉。
  • 案例分析:初秋患病,发热,神蒙不语,头汗时有,身汗不彻,白痦出现已十余日,舌白苔秽而腻,质不红,脉濡数。湿邪酝酿成温,湿重于热明也,但前医失察,不用化湿透热之方,恣用犀羚、白虎、安宫、至宝等大寒清凉之药,以致湿遏蕴伏,病延四旬,留连难已,证势重笃。所幸高师辨证明晰,救误恰当,改投通阳宣痹之剂,其味澹,其性平,而湿始开,热始透,神蒙不语转而能言,病情由危转安,以收轻以去实之功。此案说明,小方能治大病,轻剂亦能治重症。为医者辨证准确与否,实在几微之间,稍有差异则立法遣方自难中的。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