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夹寒,误寒致痉

患者信息

  • 患者:常六世兄方伯第二
  • 病情:面红目赤,身热不扬,呓语欲狂,瘛疭不定,七日眼不能合,足冷,舌白而滑,小便涓滴俱无

初诊

  • 诊断:盛暑房后贪凉所致,已现拒阳症象,恐其阳越而脱
  • 治法:急用温下托汗法
  • 方药:
    • 大熟地一两(炒枯炒黑)
    • 干姜三钱(制)
    • 附子一钱五分(炒)
    • 牛膝一钱五分(炒)
    • 茯神三钱
    • 车前子一钱五分
    • 和入童便一小杯
    • 冰水调匀凉服

二诊

  • 诊断:阴寒已去,暑湿夹食之症已现
  • 治法:急用凉膈散加减
  • 方药:
    • 连翘三钱
    • 生军三钱(炒)
    • 枳实一钱
    • 槟榔二钱
    • 飞滑石二钱
    • 生甘草五分
    • 薄荷五分
    • 竹叶十片
  • 用法:二剂,先服一剂,得便即止后剂

三诊

  • 诊断:脘中微痛,气欲下行,虽未即便,头痛身热顿止
  • 治法:继续用凉膈散加减
  • 方药:
    • 人参一钱(另煎冲大麦冬一钱五分)
    • 瓜蒌皮二钱(米炒炒生地三钱)
    • 白扁豆三钱
    • 茯苓三钱
    • 炒煎米三钱
    • 橘白五分
    • 炙甘草五分
  • 用法:五剂后可停煎剂,饮食清淡自安

按语

  • 该症状如中暑,凶险已极,诸医剂用清凉,亦是无伐天和之意。今独以附子理阴煎得效,随又用凉膈通腑而愈,何也?
  • 轻年好入之人,盛暑最多阴证,彼自持强壮,毫无顾忌。日间饮酒,食炙胃中,湿热已聚,加以入房之后,恶热露宿,故见此症。又复欲以凉剂,正是雪上加霜。虽在盛暑,脉洪而耎,舌白而滑,足冷无汗,格阳之势已现,非姜附理阴不可。然佐以童便引之直下,和以冰水防其拒格,即冷香饮子意也。迨阴寒既消,暑湿夹食之症方出。此人内燥,若不即用凉膈扫荡,又恐邪热劫津,致变他症。仍防病重药轻,二剂继进,所谓兵贵神速也。病去既速,正气尚不大伤,只须人参养胃加减调之足矣。至于甫用理阴,即改凉膈,似乎自相矛盾。不知随机应变,古人此法甚多,余不过依样葫芦而已。若徒执一不变,以自护其两歧之迹,竟至误人身命,其罪可胜道欤?愿明眼者识之。

备注

  • 暑月伤暑挟滞,复入房感寒。胃中湿热已聚,肾中真阳已惫。本当温阳散寒,兼清化胃中湿热。然误用寒凉,胃中湿热郁遏,肾中残阳复戕,致阴气内盛,格阳于外。虽面红目赤,呓语欲狂,貌似火热,然舌白而滑,脉浮洪重按不能应指,为格阳之证无疑,此为判断寒热真假之紧要处。阴盛筋失阳煦而拘急,故瘈疭不定。阳气将亡,虽胃中暑滞未化,当此之际,只能以扶正回阳为急务。若回阳逐邪两相顾,虽貌似周全,然将亡之阳势必难回。此时自不同于一般虚实相兼之证,而用扶正祛邪之法,命将亡矣,祛邪何益?再者,正气将亡之时,无力与邪奋争,虽有邪实,亦不能呈现亢盛之象。顾氏急用温下托汗法,饮毕正复汗出,寒凝之象已解,暑湿之象始露。右关独见洪实,舌苔黄厚而干,转而逐邪,继用扶正以膳后。法虽三变,然紧扣病机,次序井然,非真知灼见者,焉能挽此例悬之危?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