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张某
- 性别:女
- 年龄:48岁
- 婚姻状况:未婚
- 初诊日期:1992年6月30日
主诉
- 月经量少5年
- 精神、情志异常3个月
初诊(1992年6月30日)
1. 病史
- 1987年因“生气”后月经量少,2天即净,且色黑或暗红,无血块。
- 1992年4月起,因工作极度紧张后,精神抑郁,无故悲泣,喜静怕扰,不许家人看电视,惊恐,不能单独外出。
- 外院诊为“焦虑症”,现服“佳乐啶”、“阿米替林”各2片,日2次,效不显。
2. 体征
- 视患者由家人陪伴搀扶而来,精神抑郁,悲哭,羞明,面色萎黄。
- 舌紫暗,苔薄黄,脉虚弦。
- BP: 120/90mmHg。
3. 诊断
- ①月经过少
- ②脏躁
4. 治疗
- 证属肝郁痰阻
- 治以疏肝解郁,豁痰开窍
- 方拟逍遥散加减
- 处方:
- 醋制柴胡10g
- 当归10g
- 白芍15g
- 茯苓15g
- 郁金10g
- 合欢皮10g
- 丹参15g
- 灵磁石15g
- 菖蒲10g
- 黄芩10g
- 青礞石15g
- 胆南星10g
- 酸枣仁15g
- 12剂,水煎服
- 配加味逍遥丸6g,日2次
二诊(1992年7月24日)
1. 病情变化
- 月经于7月14日来潮,量较前略增,色转红,夹血块。
- 惊恐好转,基本控制可不哭泣,唯觉心烦失眠,已上班10天。
-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2. 诊断
- 气阴两虚,脏躁失润
3. 治疗
- 治以益气养阴,润燥安神
- 方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 处方:
- 太子参10g
- 五味子10g
- 麦冬10g
- 茯苓15g
- 浮小麦15g
- 炙甘草6g
- 胆南星10g
- 合欢皮10g
- 酸枣仁15g
- 灵磁石15g
- 丹参15g
- 白芍15g
- 青龙齿15g
- 郁金10g
- 琥珀末3g
- 6剂
三诊(1992年8月14日)
1. 病情变化
- 药后夜寐已安,不觉惊恐,可正常看电视,胃纳转佳,但饭后脘胀。
- 已停服西药。
- 舌暗红,中有裂纹,苔根黄腻,脉沉细。
2. 治疗
- 效不更方,上方去炙甘草,加枳壳10g宽中理气
- 再进12剂
四诊(1992年9月22日)
1. 病情变化
- Lmp: 9月21日,经量中等,色红,偶夹小血块。
- 精神情绪稳定,已正常工作,眠安,饮食二便调。
- 唯记忆力较差,经前烦躁易怒。
- 舌红,边有小瘀点,苔薄黄,脉滑略弦。
- BP: 105/60mmHg
2. 诊断
- 脏躁、月经过少均已治愈
3. 治疗
- 因正值经期,予四物汤加味以养血调冲任
- 处方:
- 当归10g
- 赤白芍(各)10g
- 生熟地黄(各)15g
- 川芎10g
- 茺蔚子15g
- 丹参15g
- 丹皮10g
- 枸杞子15g
- 益母草15g
- 制香附10g
- 山茱萸10g
- 茯苓15g
- 菟丝子15g
- 6剂
- 嘱经前服加味逍遥丸以善后
半年后随诊
- 虽已围绝经期,但月经规律,精神情志正常
按语
- 患者年已七七,此时脏躁与绝经前后诸证往往不易区分。
- 本患者虽月经量少,但周期规律,且突然发病,无烘热汗出等症,可见非肾气虚、天癸竭之月经紊乱。
- 病起于“生气”,又见患者精神、情志异常,舌紫暗,脉弦,医者判断为气郁痰阻,扰乱心神而致。
- 由于肝郁气滞,痰浊阻滞,冲任不畅,故经行量少,故治以疏肝解郁,豁痰开窍,方选加味逍遥丸而获效。
- 忧思过度,心肾阴伤,肝气失和;气郁日久,化火伤阴耗气,故患者表现一派气阴亏虚,脏躁失润之象,据此医者改用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而获痊愈。
- 脏躁者,脏阴失养所致,本案医者并未急于滋阴润燥,而是先以疏肝解郁,豁痰开窍祛其邪,再以益气养阴,润燥安神扶其正,邪祛而脏阴得养,自无脏躁之虞;未刻意调经而经亦自调,体现治病求本之原则。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