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小传
医林生涯六十载,家传师承学验丰
1.1 家庭背景与早期教育
- 出生背景:1922年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故里,一个中医世家。
- 家庭成员:叔祖父高藻轩、父亲高士怡均为知名中医。
- 早期教育:从小受叔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从学于乡高静尘和梅川陈受三二先生之门,习经史,学诗文。
1.2 从医志向与学习经历
- 从医动机:18岁时感时事日非,人民疾苦深重,遂砺志继承家学,欲以医道济人。
- 学习过程:父亲高士怡谆谆教诲,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他下苦功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随父侍诊,尽得家传之秘。
- 学术成就:解放后参加国家、省、地区等中医学校进修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中医师证书。
- 学术传承:1958年被安排作为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蒲辅周的学生和助手,继承蒲老之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
1.3 个人成就与影响
- 著作与论文:编着出版有《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医门新录》等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 荣誉与认可:1990年12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著名老中医高辉远先生从医50周年座谈会”,受到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德高医精堪楷模,誉满中外享盛名
2.1 医术精湛与医德高尚
- 医疗保健: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高干外宾特诊室副主任,负责中央首长、民主人士、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中医医疗保健工作。
- 学术成就:研究老年病的预防及医疗保健,卓有建树,深受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邓颖超等中央领导的信任和赞誉。
- 临床案例:叶帅病重时,突发心肌梗死,伴肺部感染,高师采用中药食疗并举,中西药合用,终使病情转复;外宾黎某,阵发性发热寒战,高师只投六剂,热平症消。
2.2 医德风范
- 医德风范:慈祥和蔼,平易近人,对子女严,生活俭朴知足,严格自律,廉洁行医,为人耿直。
- 医德理念: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身兼数职乐不疲,诱掖后学凝心血
3.1 职务与贡献
- 学术职务:解放军305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学委员,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理事长。
- 学术贡献: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医院、罗田万密斋医院名誉院长,总后新兴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药学报》《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人民军医》《时珍国医国药》《中医药学刊》编委、特约编辑、编委会副主任、名誉主编、顾问等职。
- 学术成就:1991年晋升为文职2级,1993年晋升为专业技术3级,首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3.2 培养后学
- 治学经验:治学经验丰富,课徒颇具特色,认为步入中医堂奥的门径有三:一要善择古今医籍,广学识,相得益彰;二为注重临床实践,究成败,积累心得;三是勿忘医德风范,对病人,全心全意。
- 学术传承:数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进修生30余名,倾注心血,将自己毕生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 学术成果: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获奖,2002年“高辉远中医学术经验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按语
高辉远先生不仅在中医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以其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医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