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刘某
- 性别:男
- 年龄:14岁
- 初诊日期:1980年5月13日
主诉
患者系早产儿,自幼体弱多病,至6周岁尚不能行走,至七八岁始能倚墙走几步。嗣后虽能行走,但步态不稳,易跌倒,两足跟不能着地。行500米需2小时。西医诊断为“小脑发育不全”。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属于五迟、五软之证。初按肾虚投以地黄饮子加减,服药30剂左右,自觉两下肢较前有力,脚跟已能着地,蹲立较前灵活,能在50分钟内行走500米。但继服上方20剂,病情无明显变化,疗效停在原有水平。
诊疗经过
第一次治疗
- 诊断:肾虚
- 方剂:地黄饮子加减
- 药物: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肉桂、附子、牛膝、麦冬、五味子
- 疗效:两下肢较前有力,脚跟已能着地,蹲立较前灵活,能在50分钟内行走500米。
第二次治疗
- 诊断:脾胃虚弱
- 方剂:补阳还五汤增味
- 药物:黄芪50克、丹参2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当归15克、地龙15克、甘草1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枸杞20克
- 其他:炙马钱子面10克,每次服0.5克,日服2次与汤剂同服
- 疗效:服药20剂,两下肢明显有力,服药时下肢肌肉跳动。服药30剂时病人两下肢较前更明显有力,脚跟已能着地,步态平稳,离拐能行走3000米,从此恢复正常生活。
按语
- 原文:本案痿症,采用大补元气辅以活血通络法后,效果明显。《素问·太阴阳明论》谓:“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关于治疗,《素问·痿论》中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立大补元气之法,实亦遵循《内经》之旨,元气的亏虚与脑髓之有余、匮乏密切相关。大补元气,气旺血充则髓海充足,人之各种机能正常,方中以黄芪为首选之品,《日华子本草》谓:“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朱丹溪谓:“黄芪,补元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补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可见,黄芪补气之力甚着,药量常用至50~100克。配伍活血通络者,本症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髓海不足,脉道不利,筋骨肌肉失于气血之充养而致肢体不用,故在益气的同时配伍活血通络药。应用大补元气法之辨证要点,除肢体痿软外,肌肉无力、松弛明显,或伴乏力短气等症。有时在应用其它治法不效时,改用此法亦往往收效。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