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化法的理论渊源

许老所倡导之和化法,即是和法与化法的有机结合。和法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既能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寒热、虚实,又能祛除病邪的行之有效且应用范围广泛的治疗方法。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临证使用调和之法应视病因病机的不同而灵活变通,《医学心悟》有云:“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调和之法,既可使逆乱之气机恢复正常,又可使失调之脏腑功能得以复健。调和即是调整和解矛盾对立的双方,使之趋于平衡。通过调和之法,全面调整脏腑功能,一方面使人体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另一方面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痰瘀污浊得下,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从而使机体外感之六淫邪气,内伤之郁、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均得以消除,此可谓寓补泻温清于调和之中。化法即是包涵了运化、生化等经典中医学概念。运化多与脾胃关系密切,一方面饮食入胃,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将其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运输布到周身,另一方面,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亦主运化水液,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生化或云化生,既可化生气血,又可化生阴阳,许老强调治病必调和阴阳气血,尤擅应用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法。古人云:人生之道,曰阴曰阳,阴阳和平,百疾不生,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调之使和。于化法之中,许老尊古而不泥古,根据多年临床体会揣摩,提出推化之法,既涵推动催发人体生机阳气之意,又涵推泻而化痰湿、瘀滞、积热、积寒之法,见解独特,补前贤之不备。和化之法,既可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寒热、虚实,又涵化生、运化、推化之法,许老应用其临证治疗疾病应用范围广且经效验效果卓着。

和化失宜是脾胃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基本病机

许老指出,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特点。脾胃位于人之中焦,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二者互为表里,一阴一阳,一升一降,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以化生气血阴阳的功能。《脾胃论》云:“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慎斋遗书》记述脾胃与五脏的关系时说:“凡饮食入胃,全赖脾气运之,其精气上行于肺,化为津液,肺复降下,四布入心、入脾、入肝为血,入肾为精。其浊者入于幽门,转于小肠,达于大肠,会于阑门,糟粕出于广肠,津液泌于膀胱。”从中不难体会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既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其居于中焦,连通上下,脾升则精微营养心肺,灌溉四旁,输布全身,下达肝肾,胃降则糟粕下行排出体外。

《素问·阴阳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说明阴阳偏盛偏衰会引起寒热虚实各种病理变化,寒热虚实交互结合,就会形成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病机,脾胃病亦然。许老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和化功能失宜,脾虚胃弱密切相关。土者生万物,阴阳气血的化生及其是否能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其密切相关,脾胃有承阳启阴,转输往复之功。脾胃健则五脏俱荣,脾胃弱则五脏俱损。在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一系列致病因素的损伤下,脾胃失和,纳化转输失职,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不但消化吸收功能失常,阴阳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供养全身,亦不能统摄血液,升清降浊,而致体内精微物质不能归于正化,水湿不化反聚而成痰,痰阻气滞,又碍血液的正常运行,久之形成痰瘀互结之势,终致阴阳失衡,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正虚邪实而疾病由生,产生一系列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病证。故而许老强调,和化失宜是导致脾胃病发生、发展并影响其转归预后的最基本病机。

临证治疗脾胃病重在和化阴阳

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都是由阴阳二气衍化而成,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人体正常状态是阴阳协调平衡、升降出入有序,即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许老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因此,调和对立统一双方,使之协调平衡、相互转化就成为治疗的主要目的。所以遣方用药要兼顾对立双方,把和化阴阳作为基本治疗大法,用药从阴阳的大前提入手,兼顾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使阴阳调和而达到疾病的最终治愈。这样既可以避免单向用药的副作用,同时还可缩短疗程。许老指出,中医组方是在阴阳学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证候有阴阳,药物也有阴阳,所以在组方配伍中也应处处反映阴阳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注意这种关系,就能提高方剂的疗效。对立统一的配伍是最能反映配伍优势的。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因此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其立,和合之剂,调之使和,从而使阴阳相循而无极不偏。

和化汤的组成与应用

基于上述认识,许老遵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善用和化之法治疗调理脾胃,集数十年临床经验之大成,根据阴阳五行之传统中医理论,以和化阴阳、调补虚实、调和寒热、调整脏腑、调畅气机、调理三焦为主旨,创立和化汤。药用干姜、黄芪、半夏、吴萸、黄连、诃子、肉蓉、甘草。其中干姜味辛性热,温而不烈,辛而不偏,温中散寒,回阳化饮,能走能守,与甘草相配辛甘化阳以温中复阳。许老强调,凡正气不足所致多种病变需温中益气者,应主以干姜,配以甘草,以温阳生阳,益气健中,此谓双补。黄芪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其补而兼升,许老用其益气健中,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症自除。半夏归脾、胃经,性温而燥,其化痰燥湿力佳,为治疗痰湿证之要药,且能和中除痞散结而降逆止呕,许老认为无论胃寒、胃热、胃虚等均可配伍应用,其炮制不同,效亦有所偏颇,法半夏长于化湿和胃,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长于和胃降逆,半夏曲长于和胃消食,可随证选取。吴萸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许老用其配伍黄连疏肝理气,降逆止呕,调和肝胃,配伍干姜加强温中散寒的作用。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强,善于清中焦湿热,调剂配伍可用于湿热中阻、胃热呕吐、肝火犯胃、脾胃虚寒等脾胃诸证。许老常用其与半夏、吴萸相配辛开苦降以畅中焦气机,寒热并调以使寒去热清,与黄芪配伍补泻兼施以和其虚实。因肺居上焦为主气之枢,脾位中焦为生气之源,病理上脾虚可累肺,即母病及子,肺虚亦可及脾,即子病犯母,许老根据五行相生传变理论,认为脾胃病弱,肺亦不能独健,选用诃子,其酸苦且涩,性平,能敛肺下气,又可苦泄降火,既有提壶揭盖的作用,又含防病传变之深意。许老于此用诃子配伍甘草亦有酸甘化阴以益脾胃之阴之意。许老指出,肾居下焦为原阴原阳之所在,是全身阴阳的根本,脾阳根于肾阳,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治疗阴阳偏盛偏衰之证皆应益肾以固其根本,使阴生阳长,生化无穷。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应该特别注意先后天的关系,即在治疗脾胃病时应兼以补肾之药,使后天之本得先天之精资助,以使脾胃不断摄纳运化,充分发挥其生理作用。故而选用肉从蓉,其甘咸而温,入肾、大肠经,性温而柔润,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之性,是一味补阳益阴的有效药物。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许老强调要调治脾胃就要学会用甘草,用甘草守中,配伍酸辛之品,使生化之源不竭,营卫气血有本,虚损才能有恢复之机。

临证加减

纵观全方,以辛行之散之,以甘补之缓之和之,以苦燥之泄之,以酸收之,以咸下之,辛甘以化阳,酸甘以化阴,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消合剂,三焦兼调,方小而药精,药物配伍对立统一,相互协调。许老指出,临床应用之时,根据脏腑阴阳寒热的偏盛偏衰,标本虚实的缓急不同,方中对药相配之比亦可随证加减使用,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辨证用药,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临证加减化裁

临证之时,许老十分强调治疗应随证加减化裁用药。若患者症见胃脘胀满、胁肋胀痛、嗳气吞酸等属肝胃不和者,可于方中加用白芍、枳壳、厚朴等药。白芍苦酸而甘,性微寒,许老认为其可滋肝阴,柔肝体而止痛,合甘草加强酸甘化阴之功效。对于脾胃虚弱,症见脘腹胀满隐痛、喜暖喜按、乏力便溏者,许老常加选桂枝、白术、茯苓等药物。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其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许老辛甘化阳的妙用,还在于桂枝与甘草的配伍,常用于治疗脾胃病中的呃逆、胀气等病症,临床每多效验。白术苦甘而辛,性温,有补脾燥湿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许老补脾胃用其与党参、甘草等相伍;消痞除胀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与茯苓等相配。茯苓甘澹而平,既能健脾补肺,又能澹渗利湿。许老认为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其亦可安神定悸。至于脾胃湿热,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者,许老多配伍茯苓、胡连等药物。胡连苦大寒,许老认为其苦清寒降,具有推泻积热、湿滞、痰浊的作用,对于积滞湿浊、日久蕴热等痼疾,有推之使去之能。若患者胃阴不足见脘腹胀满嘈杂、饥不欲食、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者,可加用白芍、木瓜等药物。木瓜性味酸温,能入肝脾。许老指出其有消食化湿之功,助脾之能,用木瓜与甘草相配,且木瓜用量倍于甘草,可宜脾阴,此为许老多年临床心得。久病入血入络而致胃络瘀血,许老多加用丹参、甘松、郁金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品,常可效如桴鼓。

按语

许老在治疗脾胃病时,强调和化阴阳,调补虚实,调和寒热,调整脏腑,调畅气机,调理三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整体调和的治疗理念。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