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某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闫某,男,50岁
- 初诊日期:2009年9月11日
主诉
- 间断心慌3个月,腹泻2个月。
初诊情况
1. 现症
- 心慌,胸闷气短,倦怠乏力,恶心欲呕,烧心,嗳气肠鸣,便溏,日3次,有时头晕头痛,怕冷,食欲不振,夜寐不安。
-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年余,现服复方降压片,1片/次,1/日,血压115
130/7585mmHg。 - 体格检查:BP:120/85mmHg,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舌暗稍红,苔薄腻稍黄,脉细稍滑。心率80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亢进。
- 实验室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血脂:TG1.71mmol/L;心电图:室性早搏。
2. 中医诊断
-
- 心悸、气阴两虚,痰湿内蕴。
-
- 腹泻、脾虚湿滞。
3. 西医诊断
-
- 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
- 慢性肠炎。
4. 按语
- 宋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云:“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
- 元代朱丹溪提出“责之虚与痰”,认为“血虚”、“痰迷”、“痰火”是造成惊悸的主要原因。
-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血不舍神,心神不安,时或心悸,夜寐不安;寒则脾气不升而反降,而见大便溏泄;“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过食膏梁厚味,胃腑受伤,则胃气壅滞,气机郁滞,久郁不散则化热化火,热则胃气当降而逆上,故夹热而烧心泛酸;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则见恶心欲呕;痰湿阻络则血行不畅而为瘀;痰瘀交阻则气机不畅;舌暗稍红,苔薄腻稍黄,脉细稍滑为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之象。
- 故本病病位在心、脾、胃,为本虚标实之证。治以益气养阴,健脾化湿;方选生脉饮合温胆汤加减。
5. 方药
- 太子参15g, 寸冬15g, 五味子10g, 黄芪15g, 苍术10g, 生地10g, 山药20g, 焦三仙各10g, 鸡内金15g, 陈皮10g, 清半夏10g, 丹参15g, 芡实15g, 黄连6g, 沙参15g。
- 7付。
二诊情况
- 2009年9月21日
- 心慌明显减轻,只于昨日发作一次,持续时间较前缩短;腹泻缓解,大便基本一日一次,基本成形,恶心缓解,胃中不适,有时胀满,食欲好转。
- 舌暗稍红,苔薄腻,脉细。
- 方药调整:黄连10g, 加天花粉20g, 乌贼骨20g, 浙贝10g。
- 7付。
三诊情况
- 2009年9月30日
- 心慌偶有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烧心减轻,受凉或饮酒后腹泻发作,时有恶心。
- 舌暗稍红,苔薄腻,脉细。
- 方药调整:黄芪20g, 加生龙牡各20g。
- 15付。
按语
- 心阴不足或心血亏虚者,治以生脉饮;气分也虚者,加黄芪;生地入心、肝、肾经,养阴清热,养血润燥;山药平补脾胃,不燥不热,补而不腻;沙参养阴生津,并应秋季之燥,所谓因时治宜是也。
-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苍术苦温燥湿,辛香发散,功专健脾燥湿;焦三仙、鸡内金启脾开胃、健脾消食;芡实健脾除湿、收敛止泻;丹参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凉血清心,除烦安神。
- 二诊改黄连10g以泻心火,除湿热。
- 三诊故改黄芪20g, 益气健脾,以气旺则能生血,气行则血行故也,加生龙牡质体重坠,镇静安神,因虑及龙牡之敛,必等待湿热之邪消之大半后方可使用。药中病机,效如桴鼓。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