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脾气虚外感医案
一诊
患者信息:
- 姓名:林某
- 性别:男
- 年龄:72岁
- 职业:干部
- 初诊日期:1959年3月17日
主诉:
- 近年来极易感冒,经常咳嗽
- 一周来因外感咳嗽加重
病机分析:
- 高年气虚肺弱之体,气虚故易招外感
- 肺弱故易致咳嗽,湿痰内蕴
- 便解不实,日更三次,脾气亦虚
舌脉象:
- 舌苔黄厚
- 脉象缓大
治法:
- 清养肺气
- 益调胃气
- 宣湿豁痰
处方:
- 炒南沙参9克
- 京半夏6克
- 旋覆花3克(包煎)
- 潞党参6克
- 杜苏子6克
- 炒北沙参9克
- 象贝母6克
- 海蛤壳3克
- 橘络红各3克
- 炒白术4.5克
- 云茯苓9克
- 炒冬瓜仁12克
- 焦神曲6克
- 焦麦芽4.5克
- 炙甘草1.2克
- 红枣4个(切开)
二诊
复诊日期:1959年3月19日
病情变化:
- 服药2剂后,咳嗽减轻,痰减少
- 便解依然三次,但已成形
- 舌苔薄黄
- 脉象如前
病机分析:
- 高年肺、脾、肾三脏交虚
治法:
- 清养肺气,以固治节
- 健运脾气,以输精液
- 补益肾气,以强气化
- 肺、脾、肾三气相得为用,内脏气机升降协调
处方:
- 炒玉竹9克
- 京半夏6克
- 炒南沙参9克
- 炒山药12克
- 净芡实9克
- 冬虫夏草3克
- 杜苏子6克
- 炒北沙参9克
- 旋覆花2.4克(包煎)
- 象贝母6克
- 潞党参9克
- 炒冬瓜子12克
- 云茯苓9克
- 焦神曲6克
- 焦谷芽4.5克
- 炙甘草1.2克
- 小红枣4个(切开)
- 橘络红各3克
三诊
复诊日期:1959年4月7日
病情变化:
- 上方服10剂后,颇合病机
- 便解成条,尚有微咳夹痰
- 脉象两部重按有力,苔薄
病机分析:
- 气虚者,必肺虚,以肺主一身之气也
治法:
- 培土生金
处方:
- 炒潞党9克
- 炒于术6克
- 炒山药12克
- 云茯苓9克
- 焦白芍3克
- 炒南北沙参各9克
- 炒玉竹9克
- 玉苏子4.5克
- 炒冬瓜子15克
- 川贝母3克
- 象贝母6克
- 旋覆花1.8克(包煎)
- 化橘红6克
- 福橘络6克
- 冬虫夏草3克
- 净芡实9克
- 焦麦芽4.5克
- 焦神曲4.5克
- 京半夏6克
- 炙甘草1.2克
- 小红枣5个(切开)
后续治疗:
- 方又服15剂
- 后来诊,咳止,便调
- 嘱再服10剂,隔日1剂,以资巩固
按语
- 病者年过古稀,正气日虚,卫表不固,稍微吹风受凉,即为外邪所客
- 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肺气不得宣扬,故而咳
- 《内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虚下陷,大便溏薄,土不生金,肺气益弱
- 初诊方服用后,咳嗽得减,大便成形,但每日尚解三次
- 邹老于二诊时,进一步阐述病者之病机,是“高年肺、脾、肾三脏交虚”
- 咳嗽、便溏,皆与肾有密切关系
- 在治肺脾的同时,要增入益肾之品,俾“肺、脾、肾三气相得为用,内脏气机升降协调”
- 三诊时,邹老又指出,本例肺、脾、肾三脏交虚之证,治疗之主要原则是培土生金
- 益肾也是为了达到健脾以补肺之目的
- 邹老教诲我们:“补肺而不培土,非其治也”
- 方用沙参、玉竹清养肺气
- 参、术、苓、草、橘、夏、神曲、麦芽补气健脾以养肺
- 山药、芡实、冬虫夏草、枸杞子益肾健脾以补肺
- 苏子、旋覆花、贝母、蛤壳降气润肺化痰
- 少用白芍以制肝安脾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