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某医案

基本信息

  • 性别:女
  • 年龄:52岁
  • 就诊日期:1989年5月17日初诊

主诉

咳嗽一月余,伴咯血。

病史

  • 近一月来咳嗽,无明显发热。
  • 4月23日咯出满口血10余口。
  • 背部疼痛,气急。
  • 外院痰找脱落细胞3次,均阴性。
  • X线胸片示“两肺散在斑片状阴影,以中下肺为多”。怀疑肺ca。
  • 外院建议开胸活检,因患者恐惧而未作。
  • CT检查示:“两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可能大”。建议进一步检查原发灶。
  • 患者不愿意开胸遂来本院中医门诊。

初诊

1. 体征

  • 略消瘦
  • 锁骨上淋巴结未扪及
  • 心(-)
  • 两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
  • 舌苔薄白
  • 脉细

2. 辨证分析

  • 此病诊断未明,总由正气不足,邪犯肺系,损及气血,肺失宣肃故咳逆。
  • 脉络损伤故咯血。

3. 诊断

  • 咳嗽
  • 肺炎?肺ca?

4. 治法

  • 先拟扶正为主兼以化瘀清热止咳

5. 处方

  • 生黄芪40克
  • 党参20克
  • 黄芩30克
  • 仙茅15克
  • 熟地30克
  • 莪术30克
  • 三棱15克
  • 银杏叶9克
  • 桃杏仁(各)12克
  • 细辛9克
  • 生米仁30克
  • 巴戟天15克
  • 炙甲片18克
  • 败酱草30克
  • 黄柏15克
  • 7剂

复诊

  • 1989年5月24日
  • 药后咳嗽有减,咯血未见,仍有气急状食欲尚可,舌苔薄白腻脉弦细。
  • 上方去黄柏加当归12克
  • 7剂

三诊

  • 1989年6月14日
  • 5月24日方持续服用3周,咳嗽减而未全除,自觉面部浮肿,无痰血二便自调。胃纳欠佳,苔薄脉细。两肺听诊无异常。
  • 再遵“养正徐图法”守治。
  • 处方
  • 生黄芪40克
  • 党参24克
  • 牡蛎40克
  • 泽泻15克
  • 生甘草20克
  • 熟地30克
  • 莪术18克
  • 细辛9克
  • 巴戟天15克
  • 黑大豆30克
  • 大枣7枚
  • 焦楂曲(各)12克
  • 7剂

十诊

  • 1989年9月20日
  • 胸闷减而未除,食欲增加,昨因负重后右侧腰部闪挫疼痛,咳嗽好转,舌苔薄脉细。
  • X胸片示:两肺中下部纹理增粗,两肺部散在斑状阴影,左肺门小结节状阴影。
  • 1989年9月15日中医门诊部X线示:肺部炎性病变?慢性支气管炎?
  • 处方
  • 黄芪40克
  • 熟地30克
  • 巴戟天15克
  • 黄芩30克
  • 细辛12克
  • 川芎12克
  • 牡蛎30克
  • 天仙藤18克
  • 制半夏12克
  • 仙茅15克
  • 生甘草15克
  • 莪术18克
  • 7剂

十四诊

  • 1990年3月14日
  • 咳嗽时紧时松,次第发作,迁延至今。中药治疗亦未断。
  • 1990年3月9日市中医门诊部X线胸片示:肺部炎性病灶,2;非典型性肺炎。
  • 近来咳稀,无痰,胃纳欠佳。夜寐尚安,二便自调。苔薄腻脉细。
  • 投健脾补气,清肺和胃。
  • 处方
  • 生白术15克
  • 黄芪40克
  • 细辛12克
  • 黄芩24克
  • 牡蛎30克
  • 夏枯草15克
  • 焦楂曲(各)12克
  • 陈皮12克
  • 茯苓12克
  • 荜拨10克
  • 炒谷麦芽(各)12克
  • 黄连9克
  • 7剂

十六诊

  • 1991年9月25日
  • 中药服用至今,咳嗽较前好转,但仍未完全停止。
  • 91年9月26日胸片示:两肺纹理较多,以右下肺密集,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
  • 胃纳欠佳,夜寐不安大便略溏。苔薄黄脉沉细。
  • 拟扶正调气血。
  • 处方
  • 党参15克
  • 炒白术15克
  • 茯苓12克
  • 生甘草9克
  • 生姜2片
  • 大枣5枚
  • 黄芪30克
  • 当归18克
  • 远志6克
  • 木香9克
  • 酸枣仁15克
  • 木瓜9克
  • 焦楂曲(各)12克
  • 香谷芽15克
  • 7剂

按语

  • 1992年9月9日来诊随访:咳嗽基本消失,偶有轻咳,大便数量少,神疲乏力,时有心惊胆怯,一般情况尚好。
  • 先生治疗本案,与一般咳喘法异,除止咳化痰之品外,用黄芪、党参、熟地、当归、巴戟天、黄柏、大枣等扶正培元,甲片、三棱、莪术活血行瘀,黄芩、龙胆草清肺中郁热。是邪正兼顾,消补兼施。
  • 治程中曾用金水六君煎化裁,收到较好疗效。
  • 清代医家汪文绮曾说:“治咳嗽者,外感仅得其半,孰知肺肾相关,已土生金之理?”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者,不仅外感与内伤交互为患,而且肺、脾、肾三脏病理互相影响,故治咳,岂可见咳治咳,见痰化痰?通过调节脏腑之间的功能的谐和,以达祛邪治病的目的,乃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