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案
1. 病历摘要
1.1 基本信息
- 患者:何某,女,20岁,学生
- 初诊日期:1998年9月30日
- 入院日期:1998年8月26日
- 入院诊断:重症肺炎、胸膜炎
1.2 病情发展
- 入院治疗:使用青霉素、红霉素、舒巴坦钠、奈替米星、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氨曲南、氟康唑等药物,并进行输血浆及多种支持疗法。
- 病情恶化:持续发热,两肺湿啰音,呼吸困难,胸片显示右侧气胸、双侧胸腔积液。
- 会诊时间:1998年9月9日,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呼吸、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后,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神志昏迷。
1.3 会诊时症状
- 体温:38~39℃
- 心率:140次/分
- 呼吸:30次/分
- 血压:17.6/7.6kPa
- 舌苔:黄腻
- 脉象:细数
- 症状:身热面赤,汗多淋漓,神志不清,咳嗽,痰多色白而稠,四肢拘挛,时有抽搐
1.4 初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大麦冬12g, 生石膏30g(先煎),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知母10g, 天竺黄10g, 鱼腥草25g, 炒黄芩15g, 葶苈子12g, 天花粉15g, 全瓜蒌15g, 石菖蒲10g, 炙远志6g, 炙甘草3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2次化饲;安宫牛黄丸1粒,每日2次化饲;紫雪丹1g, 每日3次化饲;猴枣散1支,每日2次化饲;鲜竹沥水20ml, 每日2次调饲
2. 二诊
2.1 二诊症状
- 体温:38℃
- 白细胞:11.4×10/L
- 症状:身热不退,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呼吸急促,咳嗽时作,汗多,四肢拘挛屈曲
2.2 二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炒玉竹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知母10g, 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炒黄芩15g, 鱼腥草25g, 金荞麦根25g, 炙桑白皮15g, 葶苈子12g, 天竺黄10g, 天花粉15g, 全瓜蒌15g, 青蒿20g(后下),金银花20g, 连翘12g, 澹竹叶20g, 石菖蒲10g, 丹参10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2次化饲;安宫牛黄丸1粒,每日3次化饲;紫雪丹1g, 每日3次化饲;猴枣散1支,每日2次化饲;鲜竹沥水20ml, 每日2次调饲
3. 三诊
3.1 三诊症状
- 体温:逐渐下降
- 症状:汗出减少,面色转红,四肢转温,神志稍清,手足仍然拘挛屈曲
3.2 三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炒玉竹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知母10g, 生龙骨20g(先),生牡蛎2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钩藤15g, 黄连3g, 广地龙10g
- 另服:海蜇皮30g, 马蹄10g, 煎汤代水熬药;羚羊粉0.6g, 每日2次化饲;安宫牛黄丸1粒,每日2次化饲;紫雪丹1g, 每日3次化饲;猴枣散1支,每日2次化饲;鲜竹沥水20ml, 每日2次
4. 四诊
4.1 四诊症状
- 体温:37℃
- 症状:身热减而未净,咳嗽、痰量明显减少,神志逐渐苏醒,手足拘挛
4.2 四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炒玉竹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知母10g, 生龙骨20g(先),生牡蛎2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钩藤15g, 黄连3g, 鱼腥草25g, 金荞麦根30g, 炙桑白皮15g, 葶苈子12g, 天竺黄15g, 天花粉15g, 全瓜蒌15g, 金银花20g, 澹竹叶20g, 炙远志20g, 丹参10g, 法半夏10g, 陈皮6g, 川贝母5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2次化饲;安宫牛黄丸1粒,每日2次化饲;紫雪丹1g, 每日3次化饲;猴枣散1支,每日2次化饲;鲜竹沥水20ml, 每日2次
5. 五诊
5.1 五诊症状
- 症状:神志基本转清,体温亦复正常,汗出不多,吸痰明显减少,肢体僵硬拘挛
5.2 五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知母10g, 生龙骨10g(先),生牡蛎2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钩藤15g, 广地龙10g, 炒黄芩15g, 鱼腥草15g, 金荞麦根30g, 炙桑白皮15g, 葶苈子12g, 天竺黄10g, 天花粉15g, 全瓜蒌15g, 金银花20g, 炒玉竹12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玄参12g, 丹参15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2次化饲;紫雪丹1g, 每日2次化饲;猴枣散2支,每日2次化饲;鲜竹沥水20ml, 每日2次
6. 六诊
6.1 六诊症状
- 症状:身热未起,神志已清,呼吸平稳,汗出减少,肌肤温暖,二便正常,腹部稍有胀气,下肢拘急强直好转
6.2 六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知母1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天花粉15g, 炒黄芩15g, 鱼腥草30g, 金荞麦根30g, 炙桑白皮15g, 法半夏10g, 天竺黄10g, 广郁金10g, 炙远志10g, 生龙骨20g(先),生牡蛎25g(先),生石决明30g(先),钩藤15g, 广地龙10g, 炙僵蚕10g, 丹参15g, 大白芍15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3次;猴枣散2支,每日3次;鲜竹沥水20ml, 每日3次;养阴生肌散适量外用,治疗压疮
7. 七诊
7.1 七诊症状
- 症状: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喉中已无痰鸣,汗少,可进食少量流质,口干明显,两下肢拘急现象好转,两上肢手臂拘急改善不大,腹部轻度胀气
7.2 七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知母1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天花粉15g, 大生地黄15g, 玄参12g, 川黄连5g, 赤芍15g, 阿胶10g(烊,冲),炒黄芩15g, 鱼腥草30g, 金荞麦根30g, 天竺黄10g, 广郁金10g, 生石决明30g(先),钩藤15g, 广地龙10g, 炙僵蚕10g, 丹参15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3次化饲;猴枣散2支,每日3次;鲜竹沥水20ml, 每日3次;养阴生肌散适量外用,治疗压疮
8. 八诊
8.1 八诊症状
- 症状:神志表情良好,下肢拘急有所减轻,两手仍有拘挛,但手指伸张已有改善,口干,脉小滑数
8.2 八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10g(另煎兑服),大麦冬12g, 知母1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天花粉15g, 大生地黄15g, 玄参12g, 川黄连5g, 赤芍15g, 阿胶10g(烊,冲),炒黄芩15g, 鱼腥草30g, 金荞麦根30g, 天竺黄10g, 广郁金10g, 生石决明30g(先),钩藤15g, 广地龙10g, 炙僵蚕10g, 丹参15g
- 另服:羚羊粉0.6g, 每日3次;鲜竹沥水20ml, 每日3次;养阴生肌散适量外用,治疗压疮
9. 辨析
9.1 辨析
- 病情分析:本案病由痰热壅盛,闭塞肺气,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伤阴耗气,而致内闭外脱,表现为高热、神昏、痉厥、喘脱等多症相迭,病情极为凶险。
- 治疗策略:治疗以扶正固脱、清化痰热、平肝息风、开窍醒神数法复合并投,从多环节协同增效,以冀脱固、窍开、热清、风定、喘平。
- 治疗过程:初时重在取参麦龙牡、白虎及黄芩、天竺黄、鱼腥草、葶苈子、全瓜蒌、石菖蒲、炙远志等清热化痰、开闭固脱,并加清心开窍、息风化痰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粉、猴枣散等急救药。二诊热毒仍盛,且有正气外脱之势,故加重清透之力,祛邪以防脱,加用金银花、连翘、澹竹叶、青蒿等药。鸱张之热势得以遏制,外脱之正气得以顾护,峰回路转,令人振奋。继予清化、固脱、开窍、息风,危候基本缓解,窍机渐开,脱象得固。邪热之势渐缓,身热渐平,神志已清,痰热、肝风、气阴受损成为主要矛盾,遂在原方中减去大队清热之品,加重平肝息风、清化痰热、补益气阴之力。病情继续稳步好转而康复。
9.2 按语
- 按语:本案治疗过程中,通过多环节协同增效,逐步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最终使病情得到康复。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