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脉伏而厥,战汗似疝案
案例介绍
魏玉横治表侄凌二官,年二十余,丙子患热证初愈,医即与四君干姜巴戟诸气分温补药,久之益觉憔瘦,状若癫狂,当食而怒,则啮齿折着,不可遏抑。所服丸药,则人参养荣也。沉绵年许,其母问予,予曰:此余症未清,遽投温补所致。与甘露饮方,令服十余剂遂痊。甲申夏复患热病,呕恶不眠,至七日,拟用白虎汤,以先日服犀角地黄汤而吐,疑为寒,不敢服。延一卢姓医至,诊其脉伏,按其腹痛,谓此疝症,非外感也。脉已全无,危险甚矣。姑与回阳,脉复乃佳。所用胡芦巴、吴茱萸、肉桂、干姜、木香、小茴香、丁香、青皮、橘核等,约重三两余,令急煎服。盖是日夜半当战汗,故脉伏而厥痛,彼不审以为寒证也,乃用此方。黄昏服下,即躁扰烦渴,扬手掷足,谵语无伦,汗竟不出,盖阴液为燥热所劫,不能蒸发矣。侵晨再至急诊,脉已出且洪数,而目大眦及年寿间,皆进出血珠,鼻煤唇焦,舌渐黑,小便全无。令以鲜地黄四两,捣汁一茶杯,与之饮下,即熟睡片时。醒仍躁扰,再予白虎汤,加鲜生地二两煎服,热渐退神渐清,次日渐进粥,二白晴赤如鸠目,继而口鼻大发疮疡。改予大剂甘露饮,二十余日,始便黑粪甚颗,犹时时烦扰,服前方五十余日,忽大汗自顶至足,汗极臭,自是全瘳。
按语
本患者在丙子第一次热病之余,骤与温补,热病本易伤阴,温补更加助阳,以致“阴不胜其阳”,才出现“状若癫狂”、“啮齿折着”等狂证。经用甘露饮养阴以制阳,虽获痊愈,但已形成阳盛阴亏之体,留有复发的潜在因素。至甲申虽已相隔八年,仍能因患热病而阴虚内热。其呕恶不眠,理应考虑是阳明燥热不降而上冲,与八年前的似狂证均与阳明的燥火有关。只因服犀角地黄汤而吐,便疑为寒,亦太不足据,卢医因其脉伏而厥痛,便谓疝证,给以吴茱萸等辛热劫阴之剂,亦太草率。在突然脉伏而厥的情况下,诊断是确有困难的,但应知阳证忽然变阴,百中无一,本病突然之间,脉伏而厥,阳忽变阴,本不可能,自当从战汗方面考虑。卢医竟不察病史,只据突然之厥,便大剂回阳,阴液更为燥热所劫,真成危证矣。所幸侵晨脉出,厥逆已回,只是津亏血燥,故重剂凉血滋阴,使阴能配阳,始黑粪得下,全身自汗而愈。
学习本案,对于战汗在夜半,侵晨脉转洪数,这样时间性的脉证变化,应予注意,颇有启发。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