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整理
案三:疰夏、脏躁
一、患者信息
- 姓名:李某
- 性别:女
- 年龄:39岁
- 初诊日期:2009年5月4日
二、主诉及病史
- 主诉:喜悲欲哭,心中烦乱半年余,入夏后倦怠嗜卧,低热纳差1个月。
-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脾运较差,每入夏天气暑热必患疰夏,天凉入秋即见好转。去年10月因父病情加重,忧愁思虑,而出现神情欠悦,情绪低落,心中烦乱,急躁口干,悲伤欲哭,嬉笑无常,不时欠伸,夜卧不安。今年4月其父去世,故前症加重。入夏后又现身体消瘦,神疲倦怠等疰夏症状。面部见黄褐斑,皮肤干燥。
三、现症
- 刻下症见:身体消瘦,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纳呆食少,心烦口渴,手足心热,忧愁思虑,而神情欠悦,情绪低落,心中烦乱,急躁口干,悲伤欲哭,嬉笑无常,不时欠伸。舌质红苔少,脉象弦弱细数。
四、中医诊断
- 诊断:疰夏,脏躁
- 证属:感受暑热,气阴两虚,肝郁化热,劳伤心脾,心神失养
五、治法
- 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缓肝宁心安神
六、方药
- 初诊方:益脾养胃汤合甘草麦冬枣仁汤加味
- 药物:生山药30g, 太子参15g, 肥玉竹15g, 鸡内金(捣)10g, 生谷芽15g, 荷叶(后下)10g, 炒枣仁(捣)20g, 生甘草10g, 麦冬12g, 玫瑰花(后下)8g, 合欢花(后下)8g, 绿萼梅(后下)8g
- 煎服方法:7剂药后,暑热渐去,脾气始运,气阴渐复,故精神好转,纳食增多,心烦口渴,手足心热等明显好转;药后肝气渐疏,神情已悦,心气得养,肝气得缓,故夜能安睡。心中烦乱,急躁口干,喜悲欲哭,嬉笑无常,不时欠伸亦基本消失。舌苔渐生,脉象弦细。仍拟益脾养胃汤合甘草小麦枣仁汤加味。
- 调整方:生山药30g, 太子参15g, 肥玉竹15g, 鸡内金(捣)10g, 生谷芽15g, 荷叶(后下)10g, 生甘草10g, 小麦30g, 炒枣仁30g, 玫瑰花(后下)8g, 合欢花(后下)8g, 绿萼梅(后下)8g
- 煎服方法:14剂
七、按语
- 按:本病在治疗时,首选益脾养胃汤,方中山药、太子参、玉竹益脾气,养胃阴;内金、谷芽醒胃助消;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以治疰夏。配用自拟甘草麦冬枣仁汤,此方实由《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治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化裁而来,仍遵《黄帝内经》“损其肝者缓其中”,用生甘草缓肝之急,不用小麦改用麦冬,甘寒清润养心之阴,不用大枣改用枣仁,以养肝血安心神,更符合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 夹阴虚之体的特点。合方共用使疰夏、脏躁均获痊愈, 全方清暑而不凉遏,扶脾不致碍运,理气而忌香燥,复阴兼顾清补,柔肝兼顾养血,可谓运用之妙,活法在人。
八、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脾胃气阴两虚证”者而设。临床上非“脾胃气阴两虚证”者则不是本方所宜。临床应用本方时,患者应注意心情舒畅,饮食忌辛辣干燥之品,饮食应清澹,多食水果、蔬菜,易消化为宜。
整理者:柴崑
审阅:姚乃礼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