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气医案

患者信息

  • 姓名:王某
  • 性别:女
  • 年龄:44岁
  • 初诊日期:2012年6月9日

主诉

噫气频发15天左右。

症候

  • 噫气频发,吞咽时可静止,食后易发作。
  • 自述气从心下上逆至咽,矢气多。
  • 经期第2天右少腹痛。
  • 舌象:苔白略腻。
  • 脉象:脉沉弦。

经络诊察

  • 足少阳经、手太阴经、阳明经、督脉(至阳有浮络)异常。

辨经

  • 辨经:阳明经。

选经

  • 选经:阳明经、督脉、少阴经。

选穴

  • 至阳(点)
  • 合谷
  • 上巨虚
  • 照海
  • 内关

二诊

  • 针后第二日未发。今日又噫气。
  • 点至阳
  • 针膻中、内关、照海、巨阙

三诊

  • 噫气已消失。右侧少腹跳动。
  • 针膻中、巨阙、内关、照海、右维道

疗效

  • 疗效:有效。
  • 备注:但治疗3次未追访,最终效果不明。

医案解读

  • 医案解读
    • 噫气一般是轻微的声音,来源于深部,属脾的病;嗳气声音大属胃的病;呃逆指横膈的问题,属肝的病。
    • 患者表现为噫气,声音较嗳气小,察经时应该在足太阴经发现异常。但经络诊察的结果反而未发现足太阴经异常,经络诊察的发现与症候结构不相符。
    • 这种情况下可按症状取穴,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此例舍症从脉取至阳、合谷、上巨虚、照海、内关。
    • 这种情况可能属于奇经八脉的范围,所以加内关(配照海)。针后噫气两日未发作,二诊之前又发作,去合谷、上巨虚,加巨阙、膻中。
    • 至第三诊噫气已消失,去至阳。
    • 至阳:是督脉的腧穴,跟横膈相对。由于噫气亦与横膈有关,取至阳能调节横膈病变,也能理解为有降逆理气作用。
    • 合谷:手阳明经原穴。
    • 上巨虚:足阳明经的穴位并且为大肠的下合穴。
    •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通阴维脉,能维系调理阴维,联系沟通内脏的营养,可通络理气,和胃降逆。
    • 照海:通阴跷脉,阳缓阴急时,可协调平滑肌的蠕动,如食道异常蠕动产生的噫气。
    • 后加用巨阙、膻中:因为它们的解剖位置,膻中位于横膈上,巨阙位于横膈下,因此能缓和横膈痉挛。两个穴皆属任脉,也是募穴,能加强本脏排除代谢物、吸收营养的循环。巨阙是心的募穴,能理气和胃,能治噫气。膻中为心包的募穴,亦可理气宽胸,亦可治疗噫气。

按语

  • 按语
    • 噫气一般是轻微的声音,来源于深部,属脾的病;嗳气声音大属胃的病;呃逆指横膈的问题,属肝的病。
    • 患者表现为噫气,声音较嗳气小,察经时应该在足太阴经发现异常。但经络诊察的结果反而未发现足太阴经异常,经络诊察的发现与症候结构不相符。
    • 这种情况下可按症状取穴,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此例舍症从脉取至阳、合谷、上巨虚、照海、内关。
    • 这种情况可能属于奇经八脉的范围,所以加内关(配照海)。针后噫气两日未发作,二诊之前又发作,去合谷、上巨虚,加巨阙、膻中。
    • 至第三诊噫气已消失,去至阳。
    • 至阳:是督脉的腧穴,跟横膈相对。由于噫气亦与横膈有关,取至阳能调节横膈病变,也能理解为有降逆理气作用。
    • 合谷:手阳明经原穴。
    • 上巨虚:足阳明经的穴位并且为大肠的下合穴。
    •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通阴维脉,能维系调理阴维,联系沟通内脏的营养,可通络理气,和胃降逆。
    • 照海:通阴跷脉,阳缓阴急时,可协调平滑肌的蠕动,如食道异常蠕动产生的噫气。
    • 后加用巨阙、膻中:因为它们的解剖位置,膻中位于横膈上,巨阙位于横膈下,因此能缓和横膈痉挛。两个穴皆属任脉,也是募穴,能加强本脏排除代谢物、吸收营养的循环。巨阙是心的募穴,能理气和胃,能治噫气。膻中为心包的募穴,亦可理气宽胸,亦可治疗噫气。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