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内陷过汗伤阴须与伤寒少阴鉴别
患者信息
- 姓名:夏某
- 性别:男
- 年龄:37岁
- 职业:军人
病情发展
- 起病时间:5天前
- 初期症状:恶寒发热,口干渴
- 中期症状:恶寒已止,壮热头痛,烦躁不安,周身酸楚,汤水不进,小便黄赤
- 后期症状:壮热不退,突然战栗发抖,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病情垂危
会诊情况
- 会诊时间:当时请太原市几位中医会诊
- 会诊结果:某老认为脉微细无力,为危恶不治之证,不肯下药,其他中医也同意此意见
诊断与治疗
- 诊断:温热内蕴,过汗亡津,气阴两伤,正气将脱
-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养阴生津
- 首诊处方:
- 药物:西洋参30克(水炖),沙参12克,五味子8克,麦冬15克,玉竹10克,生山药12克,炙甘草6克
- 药理作用:
- 西洋参、麦冬甘寒益气生津
- 沙参体轻而寒,养肺阴
- 生山药健脾养胃阴
- 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 五味子敛肺阴而止汗
- 炙甘草补三焦之虚,调和诸药
二诊
- 症状变化:精神略有好转,能喝少量米粥,两目无力睁开,口干舌燥未减
- 调整处方:加陈皮9克,天冬10克,黄精10克
三诊
- 症状变化:精神明显好转,能睁眼与人说话,声音低微,能进少量流食,脉渐有缓象,舌苔干燥好转
- 调整处方:继续以上方为主,益气养阴,补虚生津,随证加减
按语
- 按语:该患者是温热伤肺,汗多亡津,酿成气阴两伤之大虚危候。用生脉散加味益气敛汗,养阴生津,因救治及时,便获奇功。服数剂气得返,津得生,元气随之而复,短气、汗出诸症立除,口渴亦随之而止。此证脉微细,应与伤寒少阴证之脉微细相区别。伤寒少阴证,出现脉微细,蜷卧足冷,小便清长,大便自利,口和不渴,口鼻出冷气,乃是亡阳之四逆证。本病则系温热之邪耗伤营阴,气阴两伤之危证,虽脉微细,但有小便黄赤,口干渴,伸肢而卧,烦躁不安,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临证要详辨,二者病因病机不同,症状各异,用药亦自迥别,慎之慎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