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整理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史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30岁
- 职业:工人
- 病历号:69359
- 初诊日期:1962年4月5日
病史摘要
- 发病时间:1958年6月患肝炎
- 首次诊断:1961年8月因痢疾住入北京某医院,发现肝大,肝功能异常,诊为早期肝硬化
- 现症:胃脘胀满,两胁胀痛,有时刺痛,左侧较重;胃脘部有一大积块,如覆盘(肝大);腹鸣、便溏,一日两行;两眼眶疼痛,经常鼻衄,周身倦怠乏力,脊柱上半段疼痛;午后五心烦热,夜难入睡,多梦;面色晦暗,舌质边、尖绛红,苔白,右脉弦滑、左脉弦
查体
- 心肺:(-)
- 肝:横径(左肋弓下缘和左胸骨旁线交点处与右肋弓下缘和右乳中线交点处)12.5cm,竖径(剑突下正中线)8cm,质较硬,表面光滑,压痛(±)
- 脾:未触
- 腹水征:(-)
- 肝功能化验:
- 血清蛋白总量7.20
- 白蛋白3.85
- 球蛋白3.35
- 麝浊20单位
- 麝絮(++++)
- 谷丙转氨酶290单位
辨证
- 诊断:肝脏肿大,与前人所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的论述一致,故诊为“痞气”积块
- 病因:两胁胀痛,有时刺痛,兼见左手脉弦,知为肝经气血郁滞;肝郁犯脾,故见胃胀、腹鸣、便溏;脾胃气血痰食久滞不化,故胃脘处形成积块如覆盘;阳明之脉经眉棱骨近处而过,胃脘有积块,经气运行失畅,故目眶疼痛,右脉弦滑;中焦受克,运化欠佳,气血生化不足;又久病入血,致血虚内热,故经常鼻衄,午后五心烦热,舌质红绛,面色晦暗;正气渐虚,现身倦乏力,脊柱疼痛等象
- 证型:肝郁犯脾,久生痞气积块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