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阴在虚证治疗中的作用

1. 脾阴虚的临床特点

1.1 脾的运化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依赖于脾阳的推动和脾阴的基础。脾阴虚时,脾阳亦不足,导致运化失职,水谷结滞,出现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大便失调等症状。阴虚常兼气虚,故患者常感倦怠乏力。

1.2 阴虚症状

脾阴不足时,“脾气散精”、“脾为胃行其津液”功能减退,营血亏虚,濡养无权,表现为面色无华、毛发少润、皮肤干粗、形体消瘦、涎少、口干唇燥、手足心热、心烦、舌干少津、苔少或无等症状。阴虚生内热,可见吐血、衄血、紫癜等。

1.3 脾阴虚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脾阴虚不能灌注其他四脏,其他四脏之阴虚火旺,均可损伤脾阴,导致肺脾两虚、肝旺乘脾、脾肾不足、心脾两虚、甚至肺脾胃三脏交虚等。

1.4 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区别

脾阴为脏阴,除阴津不足,还有营血不足,营虚不荣,血虚失养,阴不制阳而生内热;胃阴为腑阴,虚则津液不足以濡养胃体,受纳无权,润降失司,内热化火。

2. 对脾虚证研究要兼顾气阴

2.1 脾虚证研究进展

新中国成立40年来,对脾虚证研究有很大进展,但多偏重于脾气虚证,近年始有脾阴虚研究的报道。明、清两代对脾阴虚的论述较为详细,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指出,世人多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吴澄认为古方理脾健胃多补脾之阳,而不及脾之阴,故在其所着《不居集》中独辟理脾阴章节而详论之。

2.2 甘寒濡润为滋脾阴的治法

唐容川认为调治脾胃,须分阴阳,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甘寒濡润为滋脾阴的治法之一,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玉竹、天花粉、石斛等。

2.3 甘平柔润稍佐益气法

世人批评《合剂局方》偏于温燥,但参苓白术丸中和不热,久服养气悦脾。缪希雍所创资生丸在参苓白术散基础上,加藿香、橘红、黄连、芡实、山楂、麦芽、白豆蔻,此方甘平滋阴,兼以益气,被誉为“调理脾胃之圣剂”。

2.4 甘澹法

《慎柔五书》对损病六脉俱微、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之真阴虚者,用四君加黄芪、山药、莲子、白芍、五味子、麦门冬,煎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煎、第三煎。其去头煎,则黄芪、白术之燥气尽,成甘澹之味。《血证论》对此方极为推崇,称为养真汤,为生脉饮合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可滋脾阴、益脾气。

3. 理脾阴法

3.1 甘法实脾

仲景治虚惟用甘药补其中气,以生血化精,充盈脏腑。如麦门冬汤滋脾以清养肺阴,甘寒濡润,为后世沙参麦冬汤及益胃汤之先声。唐容川认为甘法实脾,为理脾正法。

3.2 甘凉濡润、甘缓益胃、酸甘敛阴、清养悦胃

叶天士用甘凉濡润、甘缓益胃、酸甘敛阴、清养悦胃四法清养胃阴,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生地黄、玉竹、天花粉、石斛等。

3.3 甘平柔润稍佐益气法

吴澄对于脾阴不耐人参、白术,肺、肾虚不耐二冬、二地者,提出理脾阴五方。如中和理阴汤、资成汤、培土养阴汤、升补和中汤等。

3.4 甘澹法

《慎柔五书》将参芪白术丸煎去头煎,再晒干为末,陈米锅巴打煳为丸,也属甘澹之品。养真汤中有VIP(血管活性肠肽)和VIP前复合物,服药后VIP解离出来,对人体起调节作用,本方能保护胃黏膜,调节免疫,抑制杀灭Hp,促进胃黏膜炎症吸收。

4. 理脾是调补五脏之关键

4.1 五脏皆可致虚

五脏皆可致虚,但以肺脾肾为主。思虑伤心,饮食劳倦伤脾,故多见心脾两虚;肝肾同源,肝肾阴虚兼见。脾气虚惫,肺失所资,则脾肺阴虚,或喘咳,渐至音哑;或虚热而热时作,皮肤干燥。

4.2 脾阴虚的治疗

若能食不泻,脾阴虚不甚时,以清肺为主,兼以滋脾;若食少而泄,虽喘咳不宁,亦以理脾为要,不宜过于清润,否则碍脾。顾松园加减清宁膏,用百合、款冬花、薄荷清肺润燥而不伤脾;用枇杷叶、橘红、贝母、茯苓、薏苡仁、龙眼肉、白芍、甘草则脾肺双补。

4.3 脾阴虚的研究

脾阴虚的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尤其需要得到中医界同道更多的关注,使脾虚证的研究,更臻完备。

按语

脾阴虚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治疗时需兼顾脾气,避免单纯温补而伤阴。甘寒濡润、甘平柔润稍佐益气等方法,均适用于滋养脾阴。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可出现脾阴虚证候,应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理脾阴法。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