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医案
病名与中医学肺痿相链接
1. 病名与中医学肺痿相链接
- 病名: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PF)
- 西医分类: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DILD或ILD)
- 分类:
- 继发性肺纤维化(Secondary Pulmonary Fibrosis, SPF)
-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 中医病名:肺痿
- 中医病机:肺痿包括毒损、邪伤、正虚、痹阻等不同原因的病证
- 临床特点:双肺形态改变、功能受损、缠绵不愈、晚期呈蜂窝或破损肺、预后不佳
- 主症:咳、喘、唾涎,三者可并现、可或缺
- 病机转化:由气及血,由肺及肾,最终导致肺叶痿弱不用
- 常见证型:气阴两虚、肺肾亏虚、络脉瘀阻
临证注重早期干预,重视综合因素的分析
1. 早期干预
- 临床表现:短气、咳嗽或动喘,可伴有低热、肌痛等
- 体征:杵状指、缺氧缺血表现,后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
- 鉴别诊断:重视Ⅹ线胸片、HRCT影像学诊断,必查肺功能
- 病史采集:详细采集病史,包括环境接触史、职业史、用药史、既往史、家族史等
- 治疗与预后:长期使用激素导致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产生多种合并症
2. 病因病机
- 病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与先天不足、肺肾两虚有关
- 病机:气阴两虚、肺肾亏虚、络脉瘀阻
- 临床表现:喘息气短、咳嗽、咯泡沫痰、杵状指、舌下静脉迂曲等
- 病机转化:由气及血,由肺及肾
评价临床疗效,强调生存质量的应用
1. 评价标准
- 传统指标局限性:缺乏中医理论指导的中医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 生存质量:适用于衡量慢性、病理上难以逆转、影响生活能力并带来身心痛苦的疾病
- 评价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病证候特征,科学设计干预方案
2. 中医症状复杂性问题
- 复合症状:如“咳嗽气急”、“咳嗽微喘”、“烦躁口渴”等
- 历时症状与共时症状:解决方法为科学合理地拆分这些症状
- 有注释作用的症状:如“痰色白”或“痰色黄”只能参与辨证诊断,不能量化参与疗效评价
- 症状分级:将证属症状分为必备症状、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