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李某
  • 主要症状:每近天明必泻,一日泻五六次,色黄白。忽大泻不止,大汗喘呕。

方剂

  • 药物
    • 吴萸:二钱
    • 五味:三钱
    • 杜仲:五钱
    • 沙参:一钱
    • 白术:三两
    • 干姜:五钱
    • 茯苓:三钱
    • 制附片:八钱
    • 故纸:三钱
    • 砂仁:八分
    • 甘草:一钱
  • 剂量:五付

诊断与分析

  • 诊断:脾肾泄
  • 病因分析
    • 下泄多因脾虚湿盛,分利无权,导致水谷精华之气、糟粕之汁并入大肠而成。
    • 肾居脾胃之下,为胃底之薪,肾火衰微,温蒸无力,水谷之气不能上升,非独脾胃之咎。
    • 此症黎明必泻,且一日泻五六次,皆脾虚湿盛,肾虚无火之象。
    • 色黄白者,土气犹未绝。
    • 忽然大泻不止者,欲下脱。
    • 大汗喘呕者,欲上脱。
  • 按语
    • 胃阳不虚不呕,吴萸、姜、砂驱阴降逆以止呕。
    • 脾阳不虚不泻,白术、苓、草暖土泄湿以止泻。
    • 肾阳不虚水不沉,附片、杜、故釜底加薪以升水,此大法也。
    • 沙参、五味补津液收耗散,于大汗喘呕后尤为适宜,且金水一气,固上即所以固下也。
    • 当此湿邪正盛,微阳欲脱之际,自宜以救阳为急,一俟大局粗定,再为阴阳并治。
    • 上下欲脱,以中为主,故方中脾胃药独多。

按语

  • 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二阴之开闭,皆肾脏所主
  •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胃之阳,则阴寒内盛
  • 子丑五更之时,当阳气初萌,阴气尚盛之时,令人洞泄
  • 忽然大泻不止,大汗喘呕,乃微阳欲脱的危重证候
  • 应以急救欲脱之阳,故重用附子八钱以温阳
  • 方中吴萸、干姜、砂仁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止泻;附子、故纸、杜仲补肾壮阳;沙参、五味补津液,收敛耗散之阴;共奏温补脾肾,回阳固脱之效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