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在临床的应用
合化作用
1. 甘酸化阴
该思想始见于《内经》。许老用甘草与酸味药物配伍,以养五脏之阴,除五脏之浮火。阴虚之证的形成,大都是长期脾胃虚衰,津血素亏而致。重用甘草,除以其温中益气外,最重要的是通过甘草补中,来充填其助化精微的物质。精微大量充生,阴液即能无缺,再以酸味药收敛其上扰之浮火,火降阴涵,病即可愈。用虽合化,理属分工,在临床实践中,具体针对五脏阴虚的不同,配伍亦不同。肝阴虚者配生白芍,心阴虚者配五味子,肺阴虚者配乌梅,脾阴虚者配木瓜,肾阴虚者用大云、山萸肉等。在其配伍剂量上,治心、肝、脾、肾阴虚者,酸味药与甘草可等量,然肺阴虚之酸味药与甘草不必等量,一般为甘草的半量即可。
案例
曾治疗一女性患者,咳嗽已近2月,昼夜不宁,呈呛咳状,痰不多,胸痛,每咳时伴小便失禁。曾服各种中西药物,均不见效。脉沉滑而弱,舌尖红无苔。辨证属肺阴不足,肺气失宣,治疗应用润肺止咳之法,药用生甘草20g,乌梅20g,百部9g,前胡9g。服上方2剂后,咳嗽略见好转,但余症均未见效,脉舌如前,将上方乌梅减至10g,又服3剂后病愈。
观第一方乌梅与甘草等量,欲用甘酸合化以补肺阴,然其效力反不如甘草二倍于乌梅之效力明显。故以后每遇肺阴虚者,酸味药大都减半使用,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2. 辛甘合化
该思想亦出自于《内经》,然而造成阳衰之证,均与虚劳延久不复,气衰力疲有关,气虚到了极点,就出现寒证,即所谓的形寒肢冷,阳虚者用热药乃为正治也。许老在辛温助阳药中,重用甘草,可使助阳、回阳之力倍增。五脏中以肺、脾、心、肾四脏阳虚之证为多见,故在治疗中,一般病在心、肾时配附子,病在肺、脾时配干姜。一般用量亦为甘草同量,脾虚甚时,除适当加重甘草之量外,附子、干姜亦需随之增加。
案例
许老曾治疗某中年男性患者,心悸,心慌,气短伴胸背疼痛,下肢浮肿,脘腹胀满,便溏已10余年。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Ⅲ级,长期依赖强心药物。就诊时,除上述症状外,伴周身乏力,动则喘甚,食少纳呆,脉沉迟微弱,舌澹暗无苔。证属心阳虚衰,脾阳不振。治以强心回阳,益气健脾。药用甘草30g,附子10g,干姜15g,茯苓30g,桂枝12g。服上方3剂,下肢浮肿已消大半,心悸气短自感减轻,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脉见起,舌转红润,上方附子、干姜减至10g,加白术30g。服上方5剂后,下肢浮肿全消,心悸气短大见好转,能短距离走动,脉渐有力,舌红苔薄,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五味子30g,以巩固疗效。
从本病例中可以说明,甘辛药各半剂量,可使其化阳作用倍增,单纯的一味助阳、回阳,没有与甘草配伍后效果明显。临床应视其阳损程度,按1:1的比例,逐渐加大辛甘药物的剂量,方能起到回阳救逆的功效。
升陷作用
清气养生,来源于水谷之精微,脾强运健则清气升布。脾虚运差,则清气陷。清气的升陷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李东垣所用的补中益气之法,重点即是复脾。许老所用复脾之法,重点不在参芪,而重用甘草,亦在临床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治内脏脱垂之证,都以甘草为其主药,与干姜、升麻相配,使下陷之气提升起来。
案例
曾治疗某中年女性患者,胃脘疼痛伴下坠感1年余,曾做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来诊时自感胃脘痛加重,畏寒,便溏,气短,食少,面色萎黄,周身乏力,脉沉细弱,舌澹胀苔薄白。辨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以温阳健脾,益气升陷为治。药用生甘草30g,升麻15g,干姜30g,诃子肉6g。服上方3剂后,自觉症状大为好转,胃痛已止,食欲增加,大便复常。上方生甘草、干姜加至45g,升麻加至18g,诃子不变,上方又服7剂,气短明显好转,食欲大增,脉渐有力,面色红润,舌澹苔薄,上方生甘草、干姜加至60g,继服。此方患者连续服月余,症状全部消失,体重增加6kg,半年后钡餐复查无胃下垂。
此病例说明,下陷之症,关键在于强中焦脾气,方中逐渐加大甘草、干姜的剂量,目的在于使中焦脾气渐强,使水谷之精微源源不断地得以补充,使下陷之清气,迅速上升。它的提升作用,并不比参芪差。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既可代替参、芪的益气升举作用,又可防参芪辛热之品伤阴之弊。
用于清热
许老认为甘草用于清热之时,还有扶正之功。这主要表现在它调理脾胃的作用上,抓住甘草的这一特点,临床 上运用甘草与其他清热药配伍,能提高清热药的效果。如湿热下注者常与木通相配,湿热阻滞胃肠者与藿香、半夏相配,重用甘草既可清热又可补虚,还可防苦寒之品伤及脾胃。
案例
许老曾治疗某中年女性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曾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中日友好医院确诊为白塞病。就诊时,口腔及舌边尖多处溃疡,口臭,饮食难进,小便短涩,尿道痛,大便干燥,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内蕴,化毒上熏。治法为清热化湿解毒。药用甘草15g,木通15g,蒲公英15g,胡连12g。上方服5剂后,口腔舌尖边溃疡面基本愈合,疼痛大减,大便通畅,小便亦行。为进一步巩固疗效,按原方连服2周,诸证悉愈。1994年元月因外感来就诊时,告之治愈后始终未再发作。本病例说明,甘草与苦寒之公英、胡连合用,剂量并不大,仅15g之量,就可达大剂量苦寒药之功效,而且可缓解胡连扫除肠内顽湿所造成的腹痛。
用于培肾
许老在补肾固本之药中常加入大量之甘草,可使患者形症均见好转,此乃振肾兼予温脾之效。因此,临床上许老常用甘草治疗肾病、喘病等急危重病,均有较满意的疗效。这可能与甘草具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作用有关。
案例
许老曾治疗某老年男性患者,脑出血昏迷高烧3周,全身高度浮肿,加之病人体胖,每翻一次身,都有较深的凹陷,气管静脉均已切开,脉已无法切诊。尿素氮102mg/dl,尿蛋白(++++),肝功:ALT345U/L,TTT7U,TFT(++)。辨证为毒热上蒸清窍,法用醒脑开窍,药用藿香12g,半夏12g,菖蒲9g,茯苓30g,郁金9g,钩藤12g,安宫牛黄1丸,冲化鼻饲。上方服2剂,症状不但未见好转,全身浮肿更甚,并见四肢厥冷,改用温阳救逆之法,药用乌附片12g,企边桂9g,甘草15g,茯苓30g,仅服1剂,次日明显好转,体温由40℃降至38℃,尿量增多,将上方乌附片、甘草加至30g。上方服3剂后,体温降至37.5℃,全身水肿已消退,神志渐清,肝功:ALT254U/L,TTT3U,TFT(+),尿素氮63mg/dl,尿蛋白(+)。以后在此方的基础上连服月余病愈出院。该患者10年后因突发心梗而死亡。本病例说明,病久之后,必然要影响肾的功能,只要抓住形寒肢冷这一典型的阳虚症状,从中焦入手,应用甘草补中,使其培肾助阳的作用倍增。这也是许老用培补后天脾胃以助先天之肾的一种尝试吧。
总结与按语
甘草味甘主中的特性,决定了其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的功效。它与养阴药同用可防滋阴之黏腻,与助阳药同用可防辛散太过,与升陷药同用可防升举逆气之弊,与清热药同用可防苦寒太过伤中,与培肾药同用可调其阴阳。
许老在临床用甘草,一为生用,二为量大。一般人用甘草,大多认为生用能和中益气,润肺祛痰,清热解毒;炙用能补脾,调和诸药。用量在612g,一般不超过15g。而许老用甘草,不论是补脾还是润肺,不论是解诸药之毒,还是调和诸药,都用生甘草。许老认为甘草炙后会破坏一些有效成分。剂量上,凡是主药者,一般从15g起步,逐渐可加至60g。许老用药喜欢药少力专,一方治病少则34味,最多不超过8味。药量大,更能充分发挥甘草味甘守中,调理脾胃的作用。有人说,甘草可令人中满,有湿之人,若误用之,令成肿胀。而许老认为,有湿者配伍适当的祛湿药物,就不会出现中满肿胀之症。
除以上配伍外,甘草还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泄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