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概论
斑疹在现代医学中通称为皮疹,中医文献中称为紫斑、瘾疹、风疹、温疹等。其中,出血性紫斑多见于温毒病中,与瘾疹有区别。
《内经》与朱丹溪论瘾疹
- 《内经》:少阴所至为痒疹。
- 朱丹溪:少阴所至者,言君火有余,热令大行,戊子戊午之岁也,在人则心主应之,心火太过,制其所胜,而烧灼肺金,肺之血络,被火煎熬,渗出于皮肤,肺主皮毛,故红点如灼之状,隐隐见于皮肤之间,乃心火侮而乘之之色,名曰瘾疹。
《医学入门》与《医学大辞典》论瘾疹
- 《医学入门》:疹者红靥,隐隐皮肤表分,但作瘙痒,全无肿痛,名曰瘾疹。
- 《医学大辞典》:此症由热邪客于皮肤,后与风湿相搏所致,与风邪所搏则为赤疹,与湿邪所搏则为白疹。初起如蚊所咬,烦痒异常,搔之则随手而起,甚则遍身痒痛,心胸满闷,口苦咽干。大抵赤疹得热则剧,得寒则减。白疹过雨则甚,过晴则消。
舒驰远论瘾疹
- 舒驰远:风疹者俗名也,盖为阳虚受湿,火衰作痒,法当助阳驱湿,医家不得其传,用消风解热之剂,致真阳愈虚,不能御邪。
辨证及疗法
廖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六种类型:
- 风湿疹:宜羌活散。
- 风热疹:宜消风清热,加味消毒饮。
- 温毒疹:宜清热凉血止血,清营汤加减。
- 阴虚血燥疹:宜滋阴熄风汤。
- 气血亏虚疹:宜加味归脾汤。
- 阳虚疹:宜助阳除湿法或八味地黄汤。
常用方剂
- 羌活散:《医宗金鉴》
- 加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清营汤:吴鞠通方
- 当归六黄汤
- 滋阴熄风汤:自制验方
- 加味归脾汤:自制验方
- 助阳除湿汤:舒驰远方
- 八味地黄汤
洗方
- 五倍子:一两
- 苦参:一两
- 蛇床子:一两
- 明矾:三钱
- 川椒:三钱
- 大葱:五根
- 煎水洗疹,连洗数次,痒立止。
医案
案1 王某
- 症状:四肢臀部出现紫色红斑,汗后更甚,压之不退色,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 诊断:阴虚血热。
- 方剂:生地、地榆炭、丹参、荷叶、丹皮、元参、仙鹤草、牡蛎、茜草根、旱莲草。
案2 姜某
- 症状:下肢出现斑疹,色紫红,搔即出血,舌质鲜红,脉细数。
- 诊断:阴虚血热。
- 方剂:犀角、生地、丹参、丹皮、紫草、阿胶、牡蛎、荷叶、仙鹤草、杭白芍、甘草。
案3 庞某
- 症状:两手指缝、耳后发出瘾疹,色白而奇痒,脉浮缓。
- 诊断:风湿疹。
- 方剂:羌活散。
案4 陈某
- 症状:每入夜晚,下肢发疹,色红灼热而瘙痒难忍,脉小弱。
- 诊断:阴虚血燥。
- 方剂:生熟地、二蒺藜、女贞子、阿胶、牡蛎、生淮山药、山萸肉、木瓜、首乌、炙甘草、生鳖甲、枸杞子、五味子、秦当归、菊花。
案5 陈媪
- 症状:下肢发疹奇痒已年余,每于傍晚则发,天明乃消,脉细迟,两尺尤微。
- 诊断:阳虚寒湿。
- 方剂:熟地、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附片、上桂、淫羊藿、薏苡仁、五加皮、补骨脂、菟丝子。
评按
中医学斑疹包括西医学部分传染病、血清病及过敏性疾病。廖老总结出六种证型:风湿疹、风热疹、温毒疹、阴虚血燥疹、气血亏虚疹和阳虚疹。每种证型均有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