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瘀阻型痛经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陆某
- 性别:未提及
- 年龄:34岁
- 婚姻状况:已婚
- 初诊日期:2005年2月26日
主诉
经行腹痛6年。
初诊(2005年2月26日)
1. 病史
- 既往检查:B超提示子宫肌瘤,伴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造影示:右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左侧输卵管伞端周围粘连明显。
- 月经情况:Lmp:2月26日,未净,腹始疼痛。
- 症状:少腹胀痛,肛口疼痛,腰酸。
- 舌象:舌暗红,苔薄腻。
- 诊断:痛经(原发性痛经、子宫腺肌病、盆腔炎),证属湿热夹瘀交作,症瘕积聚。
2. 治疗方案
- 方剂:银翘红酱解毒汤合失笑散加减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丹参20g
- 丹皮12g
- 赤芍15g
- 蒲公英15g
- 红藤15g
- 刘寄奴15g
- 柴胡6g
- 延胡索6g
- 青陈皮(各)4.5g
- 王不留行15g
- 川楝子12g
- 血竭9g
- 煎服方法: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5年3月5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2月26日,未净,量中,上药服后经行腹痛有减轻。
- 舌象:舌澹暗,苔薄腻,脉细软。
- 诊断:湿热夹瘀,阻滞胞宫胞脉,肝肾耗损,脉络气机受阻。
2. 治疗方案
- 方剂:祛瘀生新,软坚散结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五灵脂15g
- 茜草15g
- 大小蓟(各)12g
- 海螵蛸15g
- 夏枯草15g
- 铁刺苓15g
- 花蕊石20g
- 刘寄奴15g
- 丹参20g
- 红藤15g
- 蒲公英15g
- 煎服方法: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5年3月12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2月26日,12天方净,周期将近。
- 舌象:舌质暗,边有瘀紫,脉细软。
- 诊断:宗原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2. 治疗方案
- 方剂: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赤芍15g
- 丹参20g
- 丹皮12g
- 蒲公英20g
- 红藤20g
- 柴胡9g
- 延胡索9g
- 川楝子12g
- 三棱12g
- 莪术12g
- 刘寄奴15g
- 血竭9g
- 制乳没(各)3g
- 煎服方法:12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05年3月26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经水尚准,Lmp:3月24日,量中,肛门坠胀,两侧腹抽痛。
- 舌象:舌偏红,苔腻,有瘀紫,脉细软。
- 诊断:宿瘀留滞冲任,治拟清热化瘀。
2. 治疗方案
- 方剂:清热化瘀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赤芍15g
- 丹参20g
- 蒲公英15g
- 红藤15g
- 刘寄奴15g
- 茜草15g
- 海螵蛸15g
- 大小蓟(各)12g
- 血竭9g
- 煎服方法:12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2005年4月9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3月24日,淋漓12天方止,痛较前好转,仍感右下腹抽掣性痛,以胀痛为主。
- 舌象:舌偏红,有瘀紫,脉弦细。
- 诊断:祛瘀止血。
2. 治疗方案
- 方剂:祛瘀止血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赤芍15g
- 丹参20g
- 蒲公英20g
- 红藤20g
- 刘寄奴15g
- 柴胡9g
- 延胡索9g
- 川楝子12g
- 制香附12g
- 皂角针12g
- 血竭9g
- 棱莪(各)12g
- 煎服方法:12剂,水煎服,日1剂。
六诊(2005年4月23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4月18日,未净,始量少,点滴,第二天始痛减,用止痛剂肛塞,疼痛缓解,第三天始量多,中药治疗后腹痛较前减轻,前几次经期延长。
- 舌象:舌澹,苔黄腻,脉细软。
- 诊断:防宿瘀留滞,淋漓不尽,治拟祛瘀止血。
2. 治疗方案
- 方剂:祛瘀止血
- 药物:
- 蒲黄炭(包)15g
- 五灵脂15g
- 炮姜炭4.5g
- 熟军炭4.5g
- 茜草15g
- 海螵蛸15g
- 花蕊石20g
- 蒲公英15g
- 红藤15g
- 煎服方法:4剂,水煎服,日1剂。
- 再守4月9日方7剂,水煎服。
七诊(2005年5月7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4月18日~5月1日,经行第1天痛甚,淋漓不尽,伴小腹隐痛,步行多则痛甚。
- 舌象:舌质暗,有瘀紫,苔薄腻少津,脉细弦数。
- 诊断:热瘀交结冲任气滞,肾气耗损,治拟活血化瘀散结,清肝益肾,调理冲任。
2. 治疗方案
- 方剂:活血化瘀散结,清肝益肾,调理冲任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五灵脂15g
- 大小蓟(各)12g
- 茜草15g
- 刘寄奴15g
- 铁刺苓15g
- 生牡蛎(先煎)30g
- 夏枯草15g
- 皂角针12g
- 半枝莲15g
- 徐长卿12g
- 煎服方法:12剂,水煎服,日1剂。
八诊(2005年5月21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5月12日,未净,经行第一天腹痛,量少,药后腹痛减轻,淋漓不净,咖啡样瘀下,多伴少腹隐痛,以右侧为甚。胃纳一般,乳房不胀。
- 舌象:舌偏红,苔薄腻,脉细软。
- 诊断:肾气不足,防宿瘀留滞,治拟清肝益肾,祛瘀生新。
2. 治疗方案
- 方剂:清肝益肾,祛瘀生新
- 药物:
- 蒲黄炭(包)15g
- 五灵脂15g
- 茜草15g
- 生牡蛎(先煎)30g
- 小蓟草15g
- 旱莲草12g
- 花蕊石20g
- 半枝莲15g
- 桑寄生12g
- 海螵蛸15g
- 煎服方法:12剂,水煎服,日1剂。
九诊(2005年6月4日)
1. 病史
- 月经情况:Lmp:5月12日,14天净,痛经仍有,较前减轻。
- 症状:腹胀,乳胀多伴两侧腰酸,头昏,四肢不温。
- 舌象:舌暗,苔薄黄腻,有瘀紫。
- 诊断:经期将近,治拟活血化瘀,理气通滞。
2. 治疗方案
- 方剂:活血化瘀,理气通滞
- 药物:
- 生蒲黄(包)15g
- 赤芍15g
- 丹参20g
- 丹皮12g
- 柴胡9g
- 延胡索9g
- 川楝子12g
- 皂角针12g
- 王不留行15g
- 半枝莲15g
- 徐长卿12g
- 血竭9g
- 煎服方法:7剂,水煎服,日1剂。
按语
- 按:患者素有湿热内蕴,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脉,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内生症瘕积聚,瘀久化热,久病湿热夹瘀交作,病情复杂,滞而作痛,且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经水易淋漓日久方净。辨证为血热瘀阻型痛经,因于热者,清而通之,且瘀者自消。治疗以清热凉血,化瘀通滞为法,方用银翘红酱解毒汤合失笑散加减,红藤、蒲公英,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丹皮、赤芍凉血散瘀,使瘀滞散而气血流畅,川楝子、柴胡、制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且有泄热之效,常合延胡索尤善止痛,乳香、没药气血并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蒲黄、五灵脂寒温相宜,祛瘀止痛功着,尤值经期炒炭应用,祛瘀与止血并用。此型痛经一般需连续服药。病程较久,湿热之邪虽去,但正气已伤,阴血耗损,经后予以清养肝肾,标本兼顾。临证贵在时机,攻补得法,方能奏效。该患者依月经周期分为:月经中防宿瘀留滞,淋漓不尽,治拟祛瘀止血,用药熟军炭、炮姜炭、花蕊石等。经前属肝旺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经前乳胀,理气通滞;经净之后阴血耗损,需养肝肾,补阴血,消症积,合而治之。妇女用药尤需顾及经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