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眩舒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患者信息
- 姓名:李某
- 性别:女
- 年龄:44岁
- 职业:绘图员
初诊信息
- 日期:1999年2月4日
- 主诉:颈肩痛、头晕头胀、胸闷、恶心呕吐3月余
- 现病史:无明显诱因,除上述症状外,有时右臂酸痛、手麻。曾在某医院服用过颈复康、颈痛灵等药,无明显效果
- 症状及体格检查:
- 颈活动不受限
- 颈胸段压痛(+),压头试验(+)。
- 脉象弦滑,舌红,苔薄白根稍腻
- 影像学及理化检查:
- 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项韧带钙化
- 斜位片示:颈4
5、56钩椎关节增生,相应椎间孔变窄
- 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
- 辨证:本病系痰凝血瘀,经脉受阻,隋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 治则治法:通脉化痰,平肝息风,清眩舒颈
- 内服方药:
- 天麻15g
- 钩藤20g
- 石决明25g
- 半夏15g
- 茯苓20g
- 葛根20g
- 陈皮15g
- 旋覆花(包煎)15g
- 竹茹15g
- 黄芩15g
- 丹参15g
- 白僵蚕15g
- 泽兰15g
- 全蝎5g
- 白芍20g
- 甘草10g
- 煎服方法:7剂水煎,1剂日2次,口服
二诊信息
- 日期:2月10日
- 患者自述:服药1周头晕减轻,已不恶心,惟头胀、胸闷仍然
- 治疗调整:按前方减旋覆花、竹茹。加菊花20g, 紫苏梗15g
- 煎服方法:嘱再服一周
三诊信息
- 日期:2月18日
- 患者自述:胸闷减,头胀轻。惟颈僵、肩酸时作
- 治疗调整:按2月10日方连服2周
- 患者诸症悉退。后服颈痛胶丸2周,以巩固疗效
按语
-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易与内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相混淆,其误诊率在颈椎病各型中占首位。本型多合并神经根型或交感神经型,临床诊治要分清主次轻重。
- 本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又常合并颈肩部疼痛,而具有痹症的特点。因此,本病的眩晕与其他各科之眩晕的病理机制有着很大区别。
- 历代医家对眩晕病理机制的认识:
-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
-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 《景岳全书·眩晕》“无虚不作眩”
-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以上所论大体分为虚实两大类。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脏腑功能衰弱,标实为经脉阻滞,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代谢,则产生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阻滞于经脉则影响精血上荣于脑,在脏腑功能衰退,精血亏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脑部失养(供血不足)状态,从而产生“眩晕”症状,这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所在。
- 现代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多见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其主要由于颈椎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横突孔狭窄等改变,使椎动脉受到挤压而痉挛、狭窄、迂曲、管腔闭塞、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等原因所致。出现脑、脑干、前庭系、颅神经等症状、体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物不清、耳鸣、听力下降,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 根据上述病因病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任何疾病皆有其特定的防病规律及病情演变的大致轮廓,同时,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又有不同,故此在病症结合总则的基础上,又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通过临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结合西医检查结果,透过现象,审查疾病的本质,从而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亦要权衡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可盲从。
- 本病系一绘图员,缘其颈部长期处于强迫姿势之疲劳状态,故局部经脉瘀滞,郁久生痰,影响精血上荣,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而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之诸多见症。自拟“清眩舒颈汤”治之。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为主药,配以丹参、泽兰以通经活血,葛根、半夏、茯苓、僵蚕、全蝎化痰解痉,合陈皮、旋覆花、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用黄芩以清热,芍药、甘草之滋阴制亢,解痛。更因其头胀不解,胸闷仍然。是以增菊花之清头目消胀,紫苏梗之宽胸利膈。所以诸药互相配伍,有增有减,则肝风息,髓海充,阴阳和、晕止、头清、胸宽、胃亦安矣。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