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某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陈某某
  • 性别:男
  • 年龄:41岁
  • 病程:左侧胸膜炎已5个月

主诉

  • 左侧胸胁闷痛
  • 咳痰色白
  • 口不渴
  • 胃纳尚可
  • 大便偏干

舌脉

  • 舌象:舌红苔白黄腻
  • 脉象:脉弦

初诊日期

  • 1976年1月8日

初诊方剂

  • 方剂:十枣汤加味
  • 药物:甘遂5克,大戟5克,芫花5克,大枣30克,白芥子5克,旋覆花15克,制香附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橘络10克,丝瓜络10克
  • 服药情况:连服5剂
  • 疗效:胸胁闷痛全除,咳亦渐止

复诊情况

  • 停药后:虽然稍感胸闷,但未再发生胸痛
  • 复诊方剂:守上方再进以巩固疗效

按语

  • 原文引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指出:“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 柯韵伯注:仲景利水之剂,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甘遂、芫花、大戟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渎而大下,一举而水患可平矣。然邪之所凑,其气已虚,而毒药攻邪,脾胃必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主宰其间,邪气尽而元气亦随之而尽,故选枣之大肥者为君,预培脾土之虚,且制水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之尽善也。
  • 中医观点:悬饮相当于西医的渗出性胸膜炎,临床常用十枣汤逐水取效,但必实证始可用。
  • 临床分析:例97案胸膜炎病历20余年,其顽固的程度不言而喻。从本例胸胁闷痛咳时尤甚痰涎特多而脉弦有力来看,实证的临床表现是比较突出的。初诊本应采用十枣汤,但因年老久病,未敢遽投,而选用较为平稳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虽然获得一些效果,但主症胸胁闷痛痰涎特多依然如故。至三诊时才放胆使用十枣汤加味,由于药证吻合,故初服3剂,患者即觉病去其半,继进9剂而病去十之七八。当时根据《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精神和药下胃中不适的反应,曾在六诊时停用十枣汤而改用初诊方加减六天,不料病势退而复进,因仍用十枣汤加味再服8剂,终使悬饮十去其九,并予调理而安。可见用毒药治病,只要药与证符,就应大胆放手,除毒务尽,而不应踌蹰不前,或半途而废。何况十枣汤实有履险如夷之妙,非其他逐水峻剂可比。
  • 甘遂、大戟、芫花的性味、功用及其与甘草相反的问题
    • 性味:柯韵伯谓“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
    • 功用:同为逐水,但前人认为同中有异。
    • 现代药理研究:三药均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甘遂、大戟、芫花均能刺激肠管,增加肠蠕动,产生泻下作用,并能利尿,芫花且有止咳祛痰功效。
    • 甘草与甘遂、大戟、芫花的关系:东汉时并无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之说,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甘草量大于甘遂服之亦无害。中医所谓相反的药物,是指同用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甚至致死)者而言,否则就不成其所谓相反。
  • 大枣的作用:从保护胃肠粘膜来说是一致的。但张仲景为什么不用甘草而用大枣配甘遂、大戟、芫花?这样配伍的十枣汤固然屡建奇功,但如配以甘草,是否一定就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这都有待今后从理论到临床不断进行研究,以求得更为确切的解答。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