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澼(溃疡性结肠炎)案
病案简介
本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僻。”《东垣十书》曰:“夫肠僻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派,如唧筒涌出也。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故肠澼为病甚,以凉血地黄汤主之。”《河间六书》在治疗上主张“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祛风”及“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法则,沿用至今。
一诊
患者信息
- 姓名:刘某
- 性别:男
- 年龄:57岁
- 职业:职员
- 就诊日期:2010年3月2日
- 主诉:间断性腹痛、腹泻15年,加重5天
现症
- 腹痛、腹泻
- 大便:每日7~8次,伴有黏液血便,质稀
- 其他症状:排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
- 小便:正常
- 饮食:欠佳
- 睡眠:可
- 舌象:质澹,苔白厚
- 脉象:弦细涩
- 查体:腹平坦,左下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6次/分
- 肠镜检查: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片状充血、水肿,血管模煳,见散在出血点
中医诊断
- 中医诊断:肠澼(脾虚湿蕴夹瘀)
-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