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医案

医案背景

五月阴气生于黄泉之下,至六月则为二阴,七月则为三阴。虽天时甚热,而人身胸腹按之常冷,与井水相应,是为伏阴。加以长夏湿土司令,瓜果冷饮溷投,伏阴部分皆足以伤中气。况大汗旁泄之期,皮毛大开,昼苦炎热,夜中贪凉,风露必乘其虚,而闭遏汗孔。由是三焦水气,与未尽之魄汗,溷杂为一。表气不通,则兼病伤寒,中气不通则吐利交作。治以四逆理中。药剂太轻,尚恐不及,以致四肢逆冷无脉而死。予友丁甘仁每论及此,为之痛恨。

医案分析

1. 丁甘仁的观点

无如近世市医,不知天时,不通易理,创为霍乱新论,多用芩连苦寒之品。中气已败,而医更败之,则是不死于天时,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也。往年章次公治杨志一病,曾论及此,因附存之。

2. 章次公的观点

章次公说:“曩年负笈中医专校,恒见孟河黄体仁先生,于夏日以通脉四逆汤加吴萸、黄连,疗吐泻交肢冷脉伏之霍乱,时机未失者,多具奇效。以是称黄师为黄一帖,以其能于死生顷刻之间,一药而愈也。”

3. 曹颖甫的观点

查《丁甘仁医案》,霍乱门确实多用四逆理中。曹颖甫主张霍乱从寒治,反对从热治,认为主张用苦寒之品治疗的“霍乱新论”是错的。认为五六七月虽天时甚热,但阴气已逐渐产生。如果过食生冷,贪凉受寒,吐利交作,中气已败,再用连芩苦寒,更伤阳气。四逆理中,药剂太轻,尚恐不及。

4. 现代研究

章次公说:“后拙巢夫子应诊同仁辅元堂,予侍诊三月,见以整个四逆汤,治愈垂毙霍乱证可五六人,但药量视黄先生重且数倍,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炮姜亦五六钱,炙甘草最轻为四钱,药店伙计往往不敢配发,且称拙巢夫子为野郎中,然而南市居民,服野郎中之方而庆更生者,至今犹称道不止焉。”

5. 体温与血液关系

丙寅夏霍乱盛行,吾家太炎先生于报端发表霍乱治法,亦以四逆为主,且言生附子有强心作用,予昔日视四逆汤为霍乱杀菌剂者,今乃知其不然,从附子强心上,更悟及古人谓回阳之说,为恢复体温,盖体温之升降,与血液之流行,关系至密。服附子后,心脏不致衰竭,血液循环得以如常,肢厥肤冷者,亦因之而除矣。

6. 中西医汇通

当今之世,薛叶学说盛行,胆小如鼠(自诩能得仲景遗意,于苏医曾加掊击之某新中医家犹如此)。用药又拘泥时令,于夏日炎蒸之际,几无人敢用生附子疗治霍乱,必待周身之水分排泄殆尽,然后求于西医之盐水针,且称西医之所长,即在救急,以文其过,仲景之学,日就凌替,可胜慨哉!

7. 真性霍乱与急性胃肠炎

真性霍乱之证象,厥为吐利交作,肢冷脉伏,目眶下陷,腹不痛,而尤以排泄浑如米泔者为铁证。至若胸闷腹痛,吐泻交作,则属夏日之一般疾患,远西所谓急性加答儿证(注:今称卡他,即catarrh,流溢性的炎症),而时医所谓热霍乱之候,治疗之方,黄连解毒汤、藿香正气散、左金丸,甚则生姜泻心汤,时医以此等病芩连可以治,遂从芩连苦寒可清实热,推想此等病为热霍乱。据吾最近研究,黄芩之功用,以治人体局部充血为主;黄连据东人化验,其效用亦能治局部充血,故肠胃加答儿症用之有效,若真性霍乱,则非二药所能愈。

按语

清末王士雄主张把霍乱分成热证和寒证两大类,根据其临床经验,认为热证多而寒证少,热证为常而寒证为变。曹颖甫主张霍乱从寒治,反对从热治,认为主张用苦寒之品治疗的“霍乱新论”是错的。认为五六七月虽天时甚热,但阴气已逐渐产生。如果过食生冷,贪凉受寒,吐利交作,中气已败,再用连芩苦寒,更伤阳气。四逆理中,药剂太轻,尚恐不及。丁甘仁每论及此,为之痛恨。查《丁甘仁医案》,霍乱门确实多用四逆理中。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