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医案

基本信息

  • 患者姓名:王某
  • 性别:男
  • 年龄:5岁
  • 就诊日期:2005年1月9日

初诊情况

1. 主诉

  • 发热半天
  • 昨日下午出现精神萎靡,肌肤灼热
  • 体温39℃
  • 今晨出现喷嚏、咳嗽

2. 体征

  • 体温39℃
  • 烦躁不安
  • 喷嚏
  • 微咳
  • 尿黄
  • 恶心
  • 精神萎靡,倦怠嗜睡
  • 面色红赤
  • 舌质红,苔黄腻
  • 脉浮数
  • 指纹紫

3. 辅助检查

  • 血常规:WBC:4.7×10°/L, L:33.4%, N:59.3%

4. 诊断

  • 邪犯肺卫,内传气分之外感高热

5. 治疗方案

  • 方剂:清宣导滞汤
  • 药物
    • 柴胡10g
    • 荆芥10g
    • 青蒿30g
    • 赤芍药6g
    • 栀子6g
    • 连翘9g
    • 黄连3g
    • 黄芩9g
    • 石膏30g
    • 板蓝根30g
    • 天花粉30g
    • 紫苏梗9g
    • 山楂15g
    • 建神曲15g
  • 用法:1剂,1日1/2剂,水煎服,每次40ml,每日4次
  • 另予:紫雪丹2支,下午45点,晚上910点各服半支
  • 饮食禁忌:忌鸡、鱼

二诊情况

1. 治疗效果

  • 服药后当晚即热退
  • 服完余药后诸症消失,治愈

按语

  • 小儿高热是临床的常见症,也是急重症,虽在许多疾病中均可出现这一证候,但以外感最为多见。
  • 小儿腠理疏松,易感四时六淫邪气,盖其阳常有余,感邪后化热最速。
  • 临床所见,邪在卫分短暂停留后常常直入气分,导致卫分症状未出而气分高热已见。
  • 此时,邪热炽盛,化火成炎,最易伤阴,直传营血。
  • 故应抓紧治疗时机,使邪从气解,不传于内,则机体可望迅速恢复正常。

引文

  • 叶天士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 结合小儿高热病理特点,在治疗中当以气分为中心,兼顾卫及营血。
  • 所创清宣导滞汤,即据《伤寒论》白虎汤及《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化裁而成。
  • 重用石膏、青蒿、板蓝根辛寒清气、透热外达;同芩、连、栀、翘等苦寒降火药配伍,可使气分邪热速退。
  • 后者性虽苦寒沉降,但轻量运用无凉遏留邪之弊。
  • 再配天花粉生津护阴,可防苦燥之品以及邪热伤津。
  • 柴胡、荆芥透汗解表,使邪从外解;赤芍药凉血散血,防邪热内传营血。
  • 紫苏梗芳香醒脾和胃;山楂、神曲消积导滞。
  • 脾胃枢机正常,则不生积滞,且无寒凉败胃之虞。
  • 紫雪丹清热解毒,息风止痉,不仅可令热退,还能预防惊厥。

总之,小儿发热符合温病的病机特点,治疗宜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领,立足于最为关键的气分阶段组方用药。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