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寿人治疗三叉神经痛案

患者信息

  • 姓名:李某
  • 性别:女
  • 年龄:71岁
  • 初诊日期:1981年10月21日

主诉

患者患高血压病10余年。1981年3月,因愤怒焦急,右目突然酸胀热痛,并向右侧颞颊鼻及上下牙龈扩散,呈阵发性、闪电样灼痛。

既往治疗

经某中医院门诊部针治10余次,并服用中药30余剂,痛稍减轻。

现病史

近日又因愤怒加重。现由右眼开始,突然酸胀热痛,并向右侧颞颊鼻及上下牙龈扩散,右侧口唇紧缩难张,阵发性、闪电样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最短几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1小时,发作频繁。每于进食及临睡前加重。

伴随症状

  • 口苦
  • 善太息
  • 口臭而黏
  • 咽干
  • 渴喜冷饮
  • 但饮后则尿频或泄泻
  • 偶有泛酸
  • 视物模煳

体征

  • 身矮,体瘦,颧红,面泽
  • 舌苔薄黄、质晦暗
  • 脉两关弦滑数、右关偏弦,两寸尺沉小弱
  • 伴气海胀痛
  • 中脘按之上撞
  • 曲骨按之下撞
  • 期门、日月、膻中、玉堂诸穴胀痛明显

诊断

证型:气郁化火,肝风内动

按语

  • 病因:愤怒焦急,则肝气拂郁化火生风,肝与胆相表里,而胆火亦炽,肝胆之经脉皆上行至目,肝风挟胆火上窜,故突然由右眼开始酸胀热痛。
  • 病机:酸为火盛伤阴,热胀痛为风火煽灼筋脉,气血郁逆。肝之经脉,挟胃上行,肝又与大肠相通,胃之经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故在右眼发酸胀热痛的同时,向右上下牙龈扩散,右侧口唇紧缩难张。疼痛为阵发性、闪电样,几秒钟、数分钟发作1次,乃风火煽动的表现。进食时咀嚼则激发风火之势故痛重。临睡前,一般为晚间7~9点,此时乃手厥阴经气所流注,厥阴本气主风,手足厥阴同气相应,故肝风易动而痛重。肝胆火逆,乘胃则口苦,侮肺则善太息。口臭而黏、咽干、渴喜冷饮为火盛灼津。饮冷则尿频或泄泻为脾肾阳虚,肾阳虚则膀胱气化不及而尿频;脾阳虚则水饮不化,上涌则泛酸,下注则泄泻。舌质晦暗为瘀血阻络;苔薄黄,脉两关弦滑数为肝胆郁火;右关偏弦为肝风胆火沿胃上窜阳明作痛;两寸尺沉小弱为气阴两亏,因而视物模煳。
  • 经穴反应分析:气海按之胀痛为气滞血瘀,上撞至中脘(胃之募)为肝气横而乘胃,下撞至曲骨为下元气虚。期门(肝之募)、日月(胆之募)压痛为肝胆气郁。膻中(气之会)、玉堂(肝之结)压痛为肝胆气逆侮肺。
  • 治疗效果:针刺治疗1次后,右面痛4日未作。再发作时,时间缩短,痛度极轻。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通于冲脉。脾主湿而升清,胃主燥而降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肝风胆火挟胃燥上窜,而疼痛突发为逆气里急之证;肝胆气逆则失升清,胃失降浊,证见泛酸;取之功能升清降浊,培中土以抑肝风,降逆缓急而止痛。按此处方针1次后,右面痛痊愈。迄今疗效巩固。追访近两年,未再复发。

按语总结

  • 动脉主病:两关脉见弦滑数,两寸尺脉见沉小弱,是为“动脉”。《四诊抉微》云:“动在左关,惊及拘挛;动在右关,心脾疼痛。”面痛的病因,确有因惊而致者。且本病在阵发性、闪电样的剧烈疼痛发作时,面部患侧筋脉既抽掣又拘挛,并表现惊恐。但却无心脾痛的见证。
  • 经穴反应与辨证论治:本例病因为愤怒焦急,引动肝风胆火上窜,其经穴反应亦表现在肝胆两经募穴——期门、日月,而日月压痛偏重,可知胆火胜于肝风。且证见胆经病候“口苦,善太息”,故初诊即采取胆之原、肝之络,原络配穴,竟可止痛5日,提示应重视经穴反应指导辨证论治。
  • 根结与原络:肝风胆火上窜,导致三阳经气逆而难降,阳不降则阴无以升,取足三阳根结穴,可促阳降阴升,以抑风火上窜,同时又取肝之原,胆之络穴,原络相配,疏肝解郁而清胆火。针治1次,止痛4日,表明根结与原络相配,对于治疗面痛是可取的。
  • 对逆气里急的认识:取脾经络穴公孙,只针1次后,此证竟获得痊愈,值得深思。公孙为脾之络,别走胃经,脾胃为中州,能培土以熄风火。更重要的是公孙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一般来说,呕哕、呕逆、咳喘等,属于逆气;痢疾证见腹痛里急;太阳病蓄水证,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肝风胆火上窜,闪电样突发剧烈疼痛,其病机亦属逆气里急。然而,针刺公孙穴的疗效,是在前者处方疏肝解郁、清火熄风的基础上取得的。如初诊即采用此穴,是否显效,尚待验证。
  • 对壮火食气的认识:肝胆火邪,易向左,而肝胆之脉,亦候于左。本例肝胆郁火,为何窜于右?盖肝胆体居于右,肝胆火盛上逆,形成“壮火食气”,而右肺首当其冲,故右肺气虚,金不制木,治节失司,因而病发于右。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