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医案
## 基本信息
- **性别**:女
- **年龄**:42岁
- **初诊日期**:2012年4月11日
- **主诉**:痛经20年,加重2年
## 初诊
- **症候**:
- 月经初潮3年后即出现痛经
- 经前1周开始出现乳房胀痛、小腹坠胀
- 行经之日起出现小腹痛,至行经第2日疼痛剧烈,痛以脐下小腹为主,拒按
- 近1年来痛处转移至右腹股沟处,痛呈针刺、刀割样,得温痛减
- **舌象**:舌红、苔薄黄
- **脉象**:左脉沉细,右脉沉弦
- **既往病史**: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
- **经络诊察**:厥阴经、太阴经、足少阴经异常
- **辨经**:病在厥阴经、冲脉
- **选经**:足厥阴经、冲脉
- **选穴**:曲泉、公孙、中都
## 二诊
- **症状变化**:
- 针治后觉双足温热感
- 现为月经前1周
- 虚汗、怕冷、畏风
- 小腹坠胀有欲排便感,无乳房胀痛
- 心烦易怒,夜间躁热
- 口干时有干咳,饮不解渴
- **舌象**:舌澹红、苔薄黄
- **脉象**:脉弦细
- **处理**:上穴加大陵
- **针后效果**:
- 4月25日月经来潮,色黑,血块多,经量中等
- 小腹痛,王居易连及腰骶部,如坐冰中
- 服用芬必得0.3g缓解
- 痛经持续至经期第3天,疼痛程度较前减轻
- 服用芬必得0.3g,每日2次痛可忍受
- 5月1日月经结束
- 纳可,二便调
- **舌象**:舌暗红有齿痕,苔薄白
- **脉象**:脉滑数
- **选穴**:公孙、太冲、地机、三阴交
## 三诊、四诊
- **症状变化**:
- 有时心悸易急
- 夜寐多梦
- 口干缓解
- 手足心热
- 纳少,便溏,一日一行
- 偶觉腹胀
- 白带量多
- **舌象**:舌边澹红,苔薄白,少津
- **脉象**:脉弦细
- **经络诊察**:手太阴经、手厥阴经异常
- **选穴**:大陵、内关、行间、三阴交、关元
## 五诊、六诊
- **症状变化**:
- 5月19日来月经
- 小腹痛较前减轻
- 小腹冷
- 月经量少,色黑
- 入睡困难好转
- 口干好转
- **舌象**:舌澹红,苔白
- **脉象**:脉弦
- **选穴**:公孙、地机、列缺
## 中药处方
- **桂枝10g**
- **赤白芍各10g**
- **丹皮10g**
- **桃仁10g**
- **茯苓10g**
- **乌药10g**
- **怀牛膝10g**
- **川楝子10g**
- **(7剂)**
## 疗效
- **治疗7次症状缓解**
- **再巩固治疗3次**
## 医案解读
- **厥阴经**:在三阴经属里,主血液的净化,分配血至身体各处,维持血液质量,包括经血质量。厥阴经失常可出现伴见血块、刺痛的痛经。
- **冲脉**:起于胞中,为血海,供应女子生殖器官的血并使血充盈于子宫内膜,调节经血周期。
- **太冲脉**:盛,月事时下。
- **取穴**:
- **曲泉**:足厥阴经的合穴,调节本经气机
- **中都**:足厥阴经的郄穴,止痛
- **公孙**:调理冲脉
- **二诊**:心烦易怒,夜间躁热,口干时有干咳,饮不解渴。取穴同前加大陵。大陵为手厥阴经的原穴,清郁热。
- **三诊**:以调理太阴经为主加太冲。取公孙、地机止痛,三阴交活血。
- **五诊至六诊**:以调理厥阴经为主,取大陵、行间为主穴,清厥阴之郁热。思路改为以调节冲任脉与太阴经为主,取公孙、列缺调理冲任;脾虚表现如便溏,加太白;关元、三阴交活血,调理内分泌;经前期或经期痛经加地机;有肾阳虚表现加太溪。后给患者开桂枝茯苓丸加减以活血化瘀消积。
【按语】
- 厥阴经在三阴经属里,主血液的净化,分配血至身体各处,维持血液质量,包括经血质量。一旦厥阴经失常,可出现伴见血块、刺痛的痛经。疼痛部位在厥阴经循行经过的腹股沟处,提示病在厥阴经。冲脉起于胞中,为血海,供应女子生殖器官的血并使血充盈于子宫内膜,调节经血的周期性。太冲脉盛,月事时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