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纪元冬十月医案

案例描述

咸丰纪元冬十月,张柳吟患头痛,偏左为甚,经医治日剧。延半月,痛及颈项颊车,始艰于步,继艰于食,驯致舌强语蹇,目闭神蒙,呼之弗应,日夜沉睡如木偶焉。医者察其舌黑,灌犀角、牛黄、紫雪之类,并无小效。扶乩求仙,药亦类是。乃兄周雨禾云:此证非孟英先生不能救,吾当踵其门而求之。及先生来视,曰:苔虽黑而边犹白润,唇虽焦而齿色尚津,非热证也。投药如匙开锁,数日霍然。

按语

张柳吟夫人案,他医皆以舌黑辨为热证,予以凉解开窍之法。而王孟英却观察到苔色虽黑而舌边白润,与热证黑苔而燥迥异,并结合齿龈尚有津液,断为绝非热证。此两案,均以舌象为辨证关键。舌象反映疾病进退温病过程中,舌色、舌苔的变化,提示热邪的进退、津液的存亡,故以此可以帮助辨别疾病的发展趋向,以舌象变化作为疾病进退的征兆。舌润表示津液来复;苔退指厚腻、黄燥、垢苔等病理性的舌苔退掉,表示邪气已退;舌布新苔表示胃气已苏。

其他案例

许自堂孙子社患感案

病已二十八日,诸医束手。王孟英诊之,左手脉数,右手脉俨若鱼翔,症见痰嗽气促,自汗瘛疭,渴无一息之停,苔色灰厚,病已垂危。先以竹叶石膏汤加减,五剂后,气平嗽减,汗亦渐收,苔色转黑,舌尖露绛,改投元参、生地、犀角、石膏、知母、花粉、竹叶、银花等药。又五剂,瘛疭渐减,舌绛渐退。病势渐退,不料病家又误治以巫,病者即出现谵妄不安、神昏如醉。王孟英与紫雪钱余,仍用前方,重加竹沥,服八剂,下黑便如胶漆,黑苔渐退,右脉至数始清,惟烦渴不减,令其恣啖北梨,舌才不燥,痰出亦多。又六剂,舌色转淡,溲出管痛,知热邪得以从下而解。

按语

通过治疗,患者由苔色灰厚,到苔色转黑、舌尖露绛,至黑苔渐退,再到舌色乃淡,邪气渐退,舌诊始终作为辨证要点,反映了疾病的发展过程。四诊合参,不拘于舌诊其注重舌诊,亦强调需四诊合参,不可拘于单纯的察舌辨证。如痰湿内阻,一般见白苔,章虚谷认为“非大温,其湿不去”。王孟英则提出:“还须问其口中和否?如口中自觉黏腻,则湿邪渐趋化热,大温之药即不可用,而须改用淡渗苦降微凉之剂。有口渴而喜热饮,为邪虽化热而痰饮内盛,宜温胆汤加黄连。”指出白苔多为寒湿内阻之象,然而亦有热证而见白苔者,临证须与问诊结合,方不致为假象所蒙蔽。

登录查看更多医案

更多的医案治疗思路、用药分析和预后评估
需要登录后才能查看

⚠️

重要提示

本医案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治疗建议或医疗指导使用。 请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诊疗,切勿自行用药。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公开医案,无需解锁
您可以查看医案全文